第181章 骑兵(2 / 2)

并且这还只是最基本的运算,战场之上骑兵的损耗率也是极大,如果不小心被敌方击溃,那么马匹肯定是作为重要的战略物品,因此这六百两也会随之泡汤,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这个费用肯定是会翻番。况且古代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那些资源。尤其是战马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特殊物资,平民是绝对不允许拥有和骑乘战马,没有功名的百姓只能饲养一些较为低等的马匹“挽马”。

古时往往不允许屠杀耕牛。而伤害马匹更是罪加一等,并且平民百姓也难以负担饲养一匹战马它所消耗的费用,即使是一些达官贵人也要思考再三。

由于牧马规模大,支出费用庞大。为了维系马政制度,明代把养马压力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这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明朝的马政制度中规定,北平、滁州两地附近的百姓要担起养马的任务。

官府会提供一定数量的种马,北方的5户百姓要联合起来,共同负担一匹马的饲养任务,南方则是10到11户百姓要联合起来,共同负担一匹马的饲养任务。

百姓要把每年老马生出来的小马交给官府,这样以便太仆寺统筹调拨使用。当时北方的百姓并不幸福,除了要承担土地税,被征用去无偿徭役外,还要承担养马的费用支出。

最剥削百姓的还不止这些,要是养的马生病死掉了,或者生不出小马来,百姓还要负责赔偿。如果百姓不用金钱为自己消灾的话,就会按照规定受到处罚。

明代朝廷发现由百姓养马的政策“很好用”,就随意地扩大了政策边界。除了北平、滁州两地的百姓需要养马,又扩展到了山西、河南等地。

百姓饲养一匹母马,需要每年向官府上交一匹小马驹。这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种马的繁殖极限。在当时的饲养技术下,几乎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百姓养马就是一桩赔本的事,养马就意味着要上交赔款。当时,养马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样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马政制度,自然维持不长久。

北方农民军起义军为什么可以迅速成长起来,就是夺取了百姓为朝廷养的马,要是没有这些战马,农民军都死几百回了,所以战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以后对后金和蒙古的战斗中,骑兵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为什么辽沈战役明军败的那么惨,就是步对骑,胜则小胜,败则全军覆没。

以浑河战役为例,明军最强的戚家军和白杆兵重挫后金披甲兵,连白甲兵上去都冲不破明军防线,可是没有战马无法扩大战果,被后金把明军的炮兵裹挟向戚家军白杆兵开炮,随后骑兵冲杀,导致戚家军白杆兵全军覆没,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当时要是他们配有战马,胜则乘胜追击直取后金中军,败则骑马撤退可以保存大半精锐。

所以骑兵必须尽快要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