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周府密谋上(1 / 2)

崇祯眉头微蹙,目光在诸臣面庞上缓缓扫过,他心中深知此事错综复杂,断不可草率定夺。

良久,他轻轻挥了挥手,沉声道:“罢了,此事且先搁置,从长计议为宜”。

“至于保宁府之事,便由尔等三人悉心商议,待有定论,即刻进宫向朕禀报”。

崇祯的语调虽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高呼,声震殿堂。

崇祯微微摆手,“都退下吧,洪爱卿且留京多住几日,待此事议定再回陕西”。

“臣遵旨”,洪承畴上前一步,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随后,三人再次高呼万岁,而后缓缓退去,那姿态,那神情,皆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懈怠。

待三人走出一段距离,周延儒转头看向洪承畴,朗声道:“洪大人一路奔波,着实辛苦了,且先回府好生歇息”。

“今夜老夫于家中设宴,专为大人接风洗尘,梁大人也一同前来”。

“毕竟这保宁府之事至关重要,需你我共同商议,力求早日定下妥善章程,莫要让陛下久等”。

言罢,周延儒目光一闪,向另外两人使了个眼色。

洪承畴与那二人忙拱手行礼,“下官遵命”。

崇祯生性多疑,对大臣私下结交之事向来极为介意,此般疑心,其根源深植于彼时复杂至极的局势与他自身的性格特质之中。

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一众农民起义军如燎原之火,汹涌而起,肆意蔓延,致使各地烽火连天,动荡不安。

外则后金(清)虎视眈眈,屡屡兴兵犯境,边患恰似汹涌恶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朝廷内部,党争之祸如火如荼,各方势力倾轧争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恰似混沌泥潭,深陷其中者难以自拔。

崇祯接手的,便是这般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王朝。如此困境,怎能不让他对大臣的忠诚与能力心生疑虑?

再者,崇祯本就性格多疑,他一心渴望力挽狂澜,扭转这王朝衰败之颓势。

往昔魏忠贤等阉党专权乱政,祸国殃民,那阴影至今仍在他心头盘桓不散,故而他对臣下的结党营私、专权擅政极为敏感,仿若惊弓之鸟。

加之其求治之心急切若焚,大臣们但凡稍有差池,或是行事不合他意,便极易触动他心底的猜忌之弦。

然周延儒此次行事却未加避讳,只因这保宁府之事乃崇祯亲口吩咐,且诸多细节需当面沟通商讨。

昨夜在庄子上参与议事之人,皆是他们的心腹师爷,虽已带回洪承畴的大致意思,可洪承畴之言仍如巨石压顶,令他们倍感压力,非得亲自商议,方得安心。

洪承畴辞别二人后,脚步缓缓,向外走去,他带领亲兵,径直朝着自己在京城的宅子行去。

他常年在外领军作战,戍守边关,于京城停留的时日寥寥无几。故而在京城,他仅有一处狭小宅子,唯有一位老仆忠心耿耿地留守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