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牢牢掌控住这支精锐部队,其他的势力就算想要兴风作浪,也绝对不可能掀起太大的风浪”。
此刻,秦天云只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被塞进了一团乱麻,那些纷乱繁杂的事物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令他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而秦思源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则犹如一场猛烈的风暴,彻底地将大明原有的架构给掀翻在地。
这无疑是一套崭新的体系,它究竟是福是祸?目前尚难以断言。
当然,可以确定的是,大明过去所遵循的那套制度显然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秦文蕴不禁深深地叹息一声:“如此也罢,起码从目前来看,他还算得上沉稳冷静,没有心浮气躁”。
“如此一来,咱们秦家应当不至于因他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秦天云附和道:“父亲所言甚是!暂且不论长远之事,单就眼前而言,掌控住四川一地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往后如何发展,那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听到儿子这番话,秦文蕴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原本沉重的心情竟突然间好转起来。
他满怀期待地说道:“倘若他能始终谨小慎微,不犯下大错,那么我们秦家说不定真能迎来一飞冲天的机遇呢!”。
秦天云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心中暗自思忖着:的确如此,无论如何,如今秦家已然与秦思源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倘若以后失利,秦思源或许尚有机会率领麾下兵马远走高飞,但秦家恐怕就难逃灭顶之灾,极有可能被满门抄斩、诛灭九族。
想到此处,秦天云不禁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骨上涌起。
这时,一旁的秦文蕴开口询问道:“那么,你将来会被委任一个怎样的职位呢?”。
秦天云稍稍思索片刻后回答道:“依我之见,应当是负责教育相关事务”。
“毕竟我目前所承担的任务本就是制定课本以及律法条文等工作,至于法院那一块儿,我自是无缘涉足其中的”。
“而管理保宁府的教育事宜,想必非我莫属,毕竟我也擅长这方面的事情”。
秦文蕴听后轻轻点了点头,缓声道:“此乃一桩美事啊!所谓‘文治武功’,于这乱世之中,固然军功为重,但终究还是需要推行文治之道的”。
“那些赳赳武夫纵然一时风头无两,可最终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凡是武夫当政的,都不会长久”。
秦天云深以为然地应道:“父亲所言甚是”。
秦文蕴紧接着又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你务必尽心尽力辅佐于他,为父如今算是彻底看透了,咱们秦家能入得了他法眼之人寥寥无几”。
“日后恐怕也难以得到他过多的关照与提携 故而一切只能依靠你自身努力,切不可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