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董卓的死讯(2 / 2)

黄祖闻言,哈哈大笑:“在下已出征多日,想必江夏已积压诸多公务,亟待处理。不便再叨扰张将军,下次若有机会,定要与张将军痛饮一番。”

说完,黄祖高声喝道:“射儿,我们走!”随即,带着黄射径直向府门走去。张固紧随其后,笑道:“黄将军慢行,在下略送一程。”

此时,一名仆从急匆匆步入大厅,见到郭嘉,连忙上前低声禀报。郭嘉听后,面色瞬间变得凝重。

待张固重返宴厅,郭嘉连忙上前,对张固说道:“主公,长安锦衣卫传来消息,董卓已死。”

张固听闻此事后,仅以平和的语气询问:“此事发生在何时?”郭嘉随即答道:“已逾一月。据传,董卓毙命之后,郭汜、李傕、樊稠、张济等人本欲逃逸,却受一名唤作贾诩之士的劝阻,转而攻占长安,现已将天子置于其掌控之下。”

张固闻言,当即决定:“我们进屋详谈。”言罢,他引领刘晔与郭嘉步入后院。

三人围坐于太守府后花园的石桌旁,郭嘉面露疑惑,问道:“主公,您为何不问及董卓的死因?”张固微笑着回应:“可是吕布所为?”郭嘉闻言,一脸讶异:“主公何以得知?”张固笑道:“此乃吾之推测。奉孝,昔日吕布能反叛丁原,今朝在有心人的挑拨之下,诛杀董卓亦非难事。”

郭嘉颔首赞同:“确如主公所言,此乃王允所施之美人计与离间计组成的连环计,致使二人反目。”刘晔随即评论道:“看来,王允确为智谋之士,不愧为当朝司徒。”

郭嘉却嗤之以鼻:“徒有其表罢了。李傕、郭汜上表求赦,他竟拒绝,致使二人引兵直逼长安。最终,王允见抵挡无望,从城墙上跃下,以身殉国。”刘晔接着问:“那吕布呢?”郭嘉答道:“吕布已率军前往河东。投奔张扬!”

刘晔忧虑道:“主公、奉孝,如今长安城遭遇此番变故,局势将如何演变?”张固沉稳地说:“子扬,长安之事,与我们相距甚远,无需过分关注。且李傕等四人,在董卓麾下时,各自为政。危难时刻能联手应对,如今大权在握,又无明确领头之人。此时危难尚可联手!将来大权独揽定会互相攻伐。董卓遗留下的财富,迟早会被他们耗尽。我们无需介怀。”

郭嘉点头表示赞同:“确实如此,只可惜扬州与长安相隔甚远,无法迎接天子至此。否则……”

刘晔沉吟道:“奉孝欲使主公迎奉天子?此事难度颇大,一旦主公迎奉天子,必将置身于风口浪尖,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相比之下,不迎奉或许更为稳妥!除非我们能一举拿下扬州全境!”

张固微微颔首,接口道:“关键在于距离太过遥远,途中阻碍重重,难以实现啊!罢了,暂且不谈此事。我们还是言归正传,说说庐江郡的情况吧。”二人闻言,齐刷刷地望向张固,拱手道:“请主公示下。”

张固轻轻摆手,缓缓言道:“子扬,方才我听陆季宁禀报,袁术大军败逃之后,庐江郡已是匪患丛生。此外,我粗略估算了一下,我军现有大军四万,坐拥三郡之地。其中,广陵一万,庐江两万二,九江尚余八千,分别为汉升叔父麾下五千,阴陵三千。”

郭嘉微微颔首,言道:“主公之意,莫非是九江郡兵力匮乏?”张固亦点头附和:“诚然,如今袁术与我等已是不共戴天之仇。尽管他新近折损六万精兵,然其麾下民众基数庞大,稍加招募,便可迅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吾欲令九江郡征募五千勇士,以御袁术之患;另遣徐晃和典韦于庐江剿灭贼寇,安定民心。至于水军,则令其屯驻江畔,对丹阳郡施以重压,断不可让孙策有机可乘,窥探江东诸郡。待庐江局势平稳,吾便挥师丹阳,与孙策一决雌雄!诸位以为如何?”

刘晔略作沉思,微微颔首,言道:“庐江郡,昔日人烟稠密,计有四十三万众。而今历经此番浩劫,亟需我等妥善安抚。至于征伐丹阳之事,恐怕要待到十月秋收之后了。”

张固闻言点头赞同:“诚然如此,然则吾辈亦不可稍有懈怠。袁术虽已败逃,但庐江六安以北数县犹在其掌握之中,吾则亲率子龙,夺取失地。奉孝与吾同行,子扬则烦请留下,助季宁先生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