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二章(1 / 2)

对于胶片如何处理得到照片,他其实已经有比较清晰的方向,通过还原剂将感光的卤化银还原成为单质银,就形成黑白交替的图像,最终得到不怕曝光的底片。

然后通过放大器将小底片的图像再通过光线放大,使相纸上涂的感光剂反应形成图像,再洗照片就能得到一张黑白的相片。

这其实就是一套比较固定的方式,就好似古代拓印一样,只是拓印石碑用墨,这个用的是光。

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比较枯燥,需要找到一种或几种混合的化学药剂可以让还原过程更加可控,并且可以呈现最好的效果,还有之后的固定、清洗,都不是一簇而就的。

但是照相机先被制作出来,然后在郑复光的要求下,几个学生拿着载着玻璃底片的相机拍照片,每天都有五百张底片送回来做测试。

每一步都要测试上千种组合,但是幸好许多过程都在化学研究院被排除,他们只需要去找那些具有还原作用的药剂,然后拿回实验室一一组合实验。

通过第一次还原就花费三个多月时间,一百多天,整整五万多张底片被实验得到想要的图像。

然后就是清洗多余的卤化银,保证只留下已经沉淀下来的银元素形成的暗影。

后续几步就比较简单了,只需要找出可以把感光剂融进去却不会影响沉淀的图像就行。

但也是因为他们并不能控制好力道也使得许多底片报废,这就需要一直实验,找到手感,成为了一项技术工作。

或许历史上这个过程十分长,或者说西方科技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战争过程催生的药剂学等学科发展,然后一群家中并不缺钱的贵族在某个时刻突然喜欢一个方面的学科,然后花钱去做,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

但放在数万科研人员以及百万级别的研究现代科学的人民的力量对比下,都是不值一提的。

复兴十八年的华夏,科学发展达到一个瓶颈?一些领域的探索在这十几年来其实也进入深水区,固定的探索模式可以缓慢推进发展过程,却也需要一些创新增加科研领域的活力。

至于张文杰的作用,他现在已经很少提出什么相关的科学理论,尽管在如今他依旧可以直接对一些科学发展引导,但本质还是世界的自我运转。

而在哲学领域,基于客观唯物主义的发展,当年先贤的思想又重新焕发光辉,传统的阴阳说让物理学界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反面到底是什么,如果所有物质都是阴阳平衡的,其中平衡的理论是什么?

还有种种自然现象需要解释。

并且基于以往欧洲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华夏也开始测量属于自己的物理量,关于各种物质的重量都有,但同样一升不同物质的重量差别很大,这其中蕴含的是密度,那么这其中各种物质蕴含的基本元素之间的差别到底是多少,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