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宋初期的顶级谋士,也是文采斐然的爱国英雄。他以笔为剑,以智为刃,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握笔行文,华章立就,对军事理论、历史等多有论述,为后世研究南宋军事、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就是既有深厚学识,又有实际谋略与行动力的南宋直秘阁——汪若海。
汪若海,字东叟,号城山,宋歙县古城关(今属安徽歙县古关)人。南宋时期谋略家、军事家、文学家。
汪若海出生于歙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勤奋,他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手不释卷。汪若海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当地的知名才子。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汪若海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家乡,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宋史·汪若海传》记载:“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
在太学中,汪若海刻苦钻研经典,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他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还对历史、文学、军事等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如汹涌的潮水般大规模入侵,北宋王朝岌岌可危。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乱作一团。为了寻求御敌之策,宋钦宗急忙下诏,征召天下懂得军事的人才 ,希望能够借助众人的智慧,找到退敌的办法。
汪若海得知此消息后,奋笔疾书,应诏上书朝廷。在这篇上书中,汪若海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形势,指出河北地区乃是国家的战略要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国家的门户和屏障。北宋朝廷应当充分利用河北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积极组织力量,加强防御,以抵御金兵的入侵。
当时,北宋朝廷已经割让了河北地,汪若海对此痛心疾首,他强烈反对这种怯懦的做法,认为这种消极的防御策略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使国家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相反,朝廷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主动出击,以河北为据点,招揽天下的英雄豪杰,组建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构成统揽天下的战略态势。
恰逢康王赵构在相州起兵,汪若海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敏锐地意识到,康王的起兵为扭转局势带来了一线希望。于是,他立即上书枢密使曹辅,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请立康王为大元帅,让他统领大军,镇守安抚河北地区。汪若海认为,只要康王能够在河北站稳脚跟,集结兵力,就能够有效地牵制金兵的后方。金兵在进攻北宋京城时,必然会有所顾忌,不敢全力进攻。这样一来,京城之围自然就能够得到缓解。
曹辅收到汪若海的上书后,对其内容深感赞赏。他认为汪若海的建议极具可行性和战略价值,对于缓解当前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曹辅立刻将汪若海的上书呈递给了钦宗皇帝,并极力推荐汪若海,建议朝廷任命他为参谋,派到康王的麾下,协助康王实施这一战略计划。
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宰相何栗的强烈反对。何栗是一个胆小怕事、目光短浅的人。他以道路梗阻为由,声称无法将汪若海派往康王处,也无法实施这一计划。他认为,在当前的局势下,朝廷应该采取保守的策略,尽量避免与金兵发生冲突,以免激怒金兵,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汪若海的计划所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也没有看到康王起兵所带来的战略机遇。
在何栗的阻挠下,钦宗皇帝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采纳汪若海的建议。汪若海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心。自己的计划是拯救国家的一次难得机会,一旦错过,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局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计划夭折。
由于朝廷未能采纳汪若海的建议,未能及时组织有效的抵抗力量,金兵得以长驱直入,继续向北宋京城逼近,京城的局势日益危急。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走,大量的皇室成员、官员和平民也被一同押往北方,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犹如一道沉重的伤疤,刻在华夏大地之上。
徽、钦二帝被金兵押解北上后,汪若海悲愤交加,毅然决定挺身而出,为挽救赵氏江山做最后的努力。他怀揣着一份饱含着忠诚与勇气的书信,踏上了前往敌营的危险之路。在敌营中,汪若海直面金兵统帅粘罕,毫无惧色地递上自己的书信。他慷慨陈词,恳请粘罕能够保留赵氏的帝统。《宋史·汪若海传》记载:“及二帝北行,袖书抗粘罕,请存赵氏。”汪若海的言辞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也有对正义的执着坚守。然而,汪若海的请求被金兵无情地忽视。
面对金兵的冷漠与拒绝,汪若海并没有气馁。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他必须尽快找到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来凝聚人心,组织抵抗力量,以图恢复中原,重振山河。而康王赵构,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在宗室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汪若海认为,康王赵构是领导南宋复兴的不二人选。
于是,汪若海趁着夜色,用绳子缒城而出,踏上了追寻康王的征程。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跋涉,他终于在济州找到了康王赵构。此时的康王,正处于迷茫与犹豫之中,面对国家的破碎和前路的未知,他的心中充满了彷徨。
汪若海见到康王赵构后,立即向他进言,言辞恳切地请求康王早日即位,以图中兴。他向康王详细阐述了当前的局势,分析了金兵的弱点和宋朝的优势,强调了尽快建立新政权的紧迫性。《宋史·汪若海传》记载:“缒而出,谒康王于济州,谓神器久虚,异姓僣窃,宜蚤即位,以图中兴。”汪若海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康王赵构心中的迷茫。康王赵构也对汪若海的忠心和胆略十分赞赏,并将他作为重要的谋士留在了身边。
同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南宋政权正式建立。
宋高宗即位之后,广施恩泽,汪若海被改任为承奉郎,后升任江南经制使,又转任承事郎,监管登闻检院。当时,五个官署都竞相征召他,后来他改到枢密院任职。汪若海积极投身于朝廷事务之中,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朝廷对于张浚宣抚川陕一事犹豫不决,难以做出最终的决策。汪若海得知此事后,凭借着自己对天下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卓越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天下的形势犹如常山之蛇,秦蜀之地处于蛇首的位置,东南地区则是蛇尾,而中原地区恰似蛇的脊梁。如今若将东南地区作为首要发展的核心,而忽视秦蜀之地,就如同失去了蛇首的引领,又怎能挺起天下的脊梁,实现国家的复兴呢?因此,汪若海坚定地主张,若要图谋恢复中原,必须重视川陕地区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复兴的关键所在。
为了说服朝廷采纳自己的建议,汪若海亲自前往拜见张浚。他与张浚促膝长谈,从天下大势到具体的战略部署,从军事力量的调配到民心的凝聚,无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汪若海的观点和见解,令张浚大为震惊,对他的才能和智慧钦佩不已。张浚当即决定聘请汪若海作为自己的随从,希望能够借助他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宣抚川陕的重任。然而,汪若海因家中双亲年迈,需要有人照顾,因此婉言谢绝了张浚的邀请。
汪若海力主川陕的战略主张,虽然未能亲自参与实施,但却在南宋朝廷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的观点为南宋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川陕地区在国家复兴中的关键地位。此后,南宋朝廷在川陕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规划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汪若海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
在南宋政权艰难维系的过程中,内部的稳定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建炎年间,局势愈发复杂,各地盗贼蜂拥而起,一些地方军阀趁机扩充势力,不听从中央调遣,对朝廷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江夏军马李允文便是典型代表,他拥兵自重,麾下聚集了数十万之众,态度跋扈,全然不将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
李允文本是宣教郎,一个品阶不高的小官。后来张浚前往经营陕西,途经郢州时,将部分人马留交李允文统制,并赋予他便宜处置的权力。自此,李允文有了自己的军队,开始在地方上坐大。他不仅私自招安流寇张用、马友、曹成、李宏等,还私自任命官职,将这些流寇收为己用,势力逐渐膨胀。
朝廷深知李允文的威胁,却一时苦无良策。此时,有人向朝廷举荐了汪若海,称其有勇有谋,或许能化解这场危机。于是,汪若海临危受命,踏上了前往江夏的征程。
见到李允文后,汪若海没有丝毫畏惧,他以坚定的目光直视李允文,言辞恳切地向他阐述了成败逆顺的道理。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指出李允文若继续与朝廷对抗,无疑是自寻死路。朝廷虽暂时面临困境,但根基深厚,一旦缓过劲来,必定会对叛逆者予以严惩。而若李允文选择归顺朝廷,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为自己和部下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接着,汪若海向李允文展示了朝廷的威德。他讲述了朝廷过去对有功之臣的丰厚赏赐和优待,强调了朝廷的宽容与大度。同时,他也暗示李允文,朝廷对他的行为并非一无所知,若他执意对抗,朝廷必将采取强硬措施。
为了打动李允文,汪若海还精心谋划了三条策略。他建议李允文主动向朝廷表忠心,派遣精锐部队协助朝廷抗击金兵,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同时,他提议李允文整顿军队,严明纪律,去除军中的不良风气,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这样既能增强自身实力,又能得到朝廷的认可;此外,汪若海还提出,李允文可以与周边的其他将领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地方的稳定,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军事联盟,共同为国家效力。
汪若海的言辞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他的真诚和智慧,逐渐打动了李允文。李允文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听从汪若海的劝告,率领全军东下,向朝廷表示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