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富弼 | 北宋第一外交家(1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4135 字 12天前

他是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的三朝重臣,也是北宋硬核外交的天花板。范仲淹称他有“王佐之才”,极力向朝廷举荐他;晏殊说他才质俱佳,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他两度出使辽国,在谈判中陈述利害,不卑不亢,使辽兴宗息兵宁事,达成 “庆历增币”,让南北的百姓数十年不见战事。他妥善安置数十万灾民,救活五十余万人,并招募万余青壮年当兵。他以一介书生之躯,守住了大宋为数不多的风骨。

他就是被称为北宋第一外交家的郑国公——富弼。

富弼,字彦国。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外交家、谋略家、文学家。

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富弼出生于洛阳。洛阳是北宋的西京,人文荟萃,富弼自幼浸染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年轻时的富弼坚持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时,惊叹于他的才华与气度,赞其为 “王佐才也”,并将他的文章推荐给王曾、晏殊等重臣。晏殊对富弼也颇为看好,不仅赏识其才华,还将女儿许配给他。《宋史·富弼传》记载:“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北宋政坛这么多大佬的赏识和引导,为富弼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公元1030年,北宋天圣八年。富弼听从范仲淹的建议,参加制科考试。在这场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中,富弼凭借出众的学识与见解,被推举为茂才异等,考入第四等,登科及第,授官将作监丞,出知河南府长水县(今河南洛宁)。一个月后,应知河阳军李迪邀请,任签书河阳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初入仕途的富弼,满怀热忱,欲一展宏图。然而,命运的波澜很快袭来。次年,富弼的父亲富言逝世,他毅然辞官,回乡守孝三年,尽显孝道。

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孝期已满的富弼回归朝堂,却逢范仲淹因抗议郭皇后不当废黜而遭贬谪。富弼秉持正义,上书朝廷,直言此举 “一举二失”,认为皇后不应被废,范仲淹作为忠臣谏诤亦不该被贬。他的直言不讳,触怒了权贵,被贬为绛州(今山西运城新绛县)通判。但富弼并未因此而气馁,在绛州任职期间,他依然尽职尽责,关注民生疾苦,为当地百姓谋福祉。

公元1037年,北宋景佑四年。富弼被召试馆职,凭借自身才华擢升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后又被沂国公王曾辟为郓州(今山东东平县)通判,跟随其到郓州任职。在此期间,富弼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民生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在朝堂上的大展身手奠定了坚实基础。

富弼回归朝堂后,正值北宋内忧外患之际。

公元1038年,北宋景佑五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公然与北宋分庭抗礼,要求北宋承认其合法地位。北宋朝廷对此反应不一,或主和,或主战,议论纷纷却无定论。富弼洞察局势,深知西夏此举对北宋的威胁,遂上疏《论西夏八事奏》,条陈己见。他提出斩杀西夏来使以扬国威,四方征兵、征调国库钱财以作军用,而非加重赋税、重赏立下战功者等八条建议,试图从外交、军事、财政等多方面应对西夏的挑衅,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

公元1040年,北宋宝元三年。富弼被召为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兼知谏院。此时,朝廷在西北集结大量兵备,全力应对西夏的威胁,然而在东南九道却疏于防守,存在极大的军事隐患。富弼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立即上谏,请求在每个要道各招募数千士兵,进行严格训练和周密布防,以备不测之需。他深知,国家安全需全方位保障,一处疏漏都可能导致大祸。同时,他还建议减少军队冗费以充实国用,减轻税收施行仁政,以缓解百姓压力,稳固国家根基。

同年正月,出现日食现象。按照古代天人感应的观念,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预示着人间政治的失德或失误。富弼借机上谏,请求撤销宴乐,在别馆中赐下酒饭招待西夏使者,以显示朝廷对天象的敬畏和对局势的审慎。宋仁宗起初并未采纳,富弼进一步谏言,称若契丹得知北宋在日食之时仍宴乐不止,定会轻视北宋朝廷,这将是朝廷的莫大耻辱。果不其然,后来得知契丹果真撤销宴会,宋仁宗懊悔不已,对富弼的远见卓识愈发看重。

此前,宋仁宗因臣子上谏其过失,一怒之下将上谏者贬逐,并下令禁止朝臣越权言事,堵塞了言路。富弼深知广开言路对朝政清明的重要性,借日食之事上疏,痛陈利弊,表明应对天象变化,莫不过广通言路,请求废除越权言事的禁令。他言辞恳切,晓以大义,终于说服宋仁宗允准此事,使得朝堂上下又能畅所欲言,为解决诸多问题营造了良好氛围。

富弼又上谏称皇上每日需批阅的奏章繁多,难免有所疏漏,应选拔贤能侍臣分担批阅,再挑选其中切实可行的建议施行。他的这一建议,旨在提高行政效率,让皇帝能更精准地把握朝政大局,及时应对各种问题。在处理事务时,富弼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避权贵,敢于直言,其谏言往往切中要害,为宋仁宗时期的朝政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1042年,北宋庆历二年。北宋局势愈发危急。西夏李元昊的叛乱尚未平息,北方的辽国趁火打劫,辽兴宗耶律宗真派使者前来,以宋朝违背 “澶渊之盟” 为由,索要关南十县土地。辽国陈兵边境,剑拔弩张,北宋朝廷上下震恐。宋仁宗深知此事棘手,若处理不当,北宋将陷入两面受敌的绝境。朝堂之上,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应下这艰难的出使任务。

富弼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他深知此行艰险万分,却毫不退缩,向宋仁宗庄重请命:“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在国家危难之际,富弼展现出非凡的担当与勇气,带着朝廷的期望与重托,踏上了出使辽国的征程。

富弼抵达辽国后,立刻感受到了紧张压抑的氛围。辽兴宗亲自接见,一见面便言辞犀利地指责北宋,称宋朝违背盟约,在雁门等地屯驻重兵,堵塞雁门,增加塘水、修缮城垒,还广泛招兵,有攻打辽国之意,辽国臣子对此极为不满,纷纷劝他出兵,他表示只要北宋归还关南十县土地,便可不计较,否则定然发兵南下。富弼听后,冷静沉着,迅速梳理出辽兴宗话语中的关键要点,随后不卑不亢地回应。

他先解释道,北宋屯兵雁门,纯粹是为防备西夏,与辽国毫无关联;招兵买马也是为补充军队缺额,并非针对辽国。接着,对于关南十县土地归属问题,富弼晓谕历史,称这片土地很久以前本就是中原国土,虽晋朝石敬瑭曾割让给契丹,但周世宗柴荣又奋力夺回,如今时代变迁,各执一词,难以说清,还是遵守 “澶渊之盟” 为妥。最后,针对辽国大臣的主战言论,富弼直击要害,直言大宋将领亦想攻打辽国,只因天下和平,君主独享好处,战争胜利功劳归武将,失败损失归君主,大臣们主战多为自身利益考量。且大宋精兵百万,真要开战,辽国未必能胜,只是宋朝天子珍惜和平,不愿轻易动武。富弼一番言辞,逻辑缜密,既维护了北宋尊严,又点明利弊,让让辽兴宗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最终,辽兴宗放弃了割地的要求。

虽然辽兴宗放弃了割地,但他仍不死心,试图在其他方面获取利益。次日,辽兴宗邀富弼一同打猎,看似休闲,实则暗藏玄机。打猎途中,辽兴宗靠近富弼,低声透露,臣子们坚持要北宋献出十县土地才肯罢休。富弼心中一动,明白辽国君臣内部意见不一,索要土地或为勒索财物。他思索片刻,诚恳说道:“你们索要土地,说到底不过是想要土地上的税赋,如此兴兵动武,只会让两国百姓生灵涂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岁币,以求两国和平,这于双方都有益处。” 其实,在出使前,宋仁宗为避免战争,已同意在必要时增加岁币,富弼此言,既契合朝廷底线,又抛出和平解决的橄榄枝。

辽兴宗听后,心中一动,开始认真思考富弼的提议。富弼趁机进一步阐述增加岁币对辽国的好处,既能满足辽国的经济需求,又能维护两国的和平关系。通过这次打猎场上的对话,富弼成功地摸清了辽国的真实底线,为后续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富弼第一次出使辽国,成功化解了割地危机,带着初步的谈判成果回到北宋。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辽国在收到北宋关于增加岁币的初步意向后,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双方需要进一步协商。于是,富弼不得不准备第二次出使辽国。

就在富弼即将出发之际,意外发生了。宋仁宗在签署国书时,对之前与富弼商议好的措辞进行了修改。富弼发现后,大惊失色。外交场合,措辞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富弼立刻进宫面见宋仁宗,据理力争。然而,宰执大臣们却认为这只是小事,无需大惊小怪。富弼愤怒地说道:“此乃国家大事,若因措辞不当,使辽国抓住把柄,引发战争,谁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 在富弼的坚持下,宋仁宗最终重新修改了国书,恢复了原来的措辞。

富弼再次踏上辽国的土地。这一次,辽兴宗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要求北宋在增加岁币的文书中,使用 “献” 字,意为北宋向辽国进献岁币。富弼坚决反对,他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宋辽两国,乃兄弟之国,地位平等。‘献’字有尊卑之分,大宋绝不能接受。若辽国执意如此,恐怕会破坏刚刚恢复的和平局面。”

辽兴宗见富弼态度坚决,又提出用 “纳” 字。富弼依然不为所动,他说道:“‘纳’字同样有失平等,大宋向来以诚信和尊严对待邦交,绝不会在这种原则问题上让步。陛下若真心希望维护两国和平,就不应在这些字眼上纠缠。” 富弼的强硬态度,让辽兴宗意识到北宋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最终,辽兴宗不得不放弃这一不合理要求,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了协议。

富弼两次出使辽国,凭借着卓越的外交智慧、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地化解了宋辽之间的危机,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战争。他的出使成果,不仅维护了北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为北宋争取到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

富弼出使归来,北宋朝廷局势依旧严峻。宋仁宗深知国家积弊已久,急切期望进行变革以图自强。

公元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命他们主持改革事宜,期望二人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范仲淹与富弼携手,殚精竭虑,针对北宋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十条纲领性的改革主张,揭开了 “庆历新政” 的序幕。

其一为明黜陟,即给官员制定严格的考核绩效制度,改变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方式。官员若有大功大善,便可破格提拔;若无突出功绩,绝不轻易升迁。如此一来,让有能者居其位,无能者退其职,激励官员积极作为,一扫官场慵懒之风。

其二是抑侥幸,严格限制高官子弟凭借恩荫轻易入朝为官的途径。当时,恩荫制度泛滥,大量官员子弟仅凭家世便占据要职,堵塞了寒门子弟的晋升之路,还导致官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新政旨在减少这种不合理现象,为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人腾出空间,让官场气象焕然一新。

其三是精贡举,是从入仕源头进行改革。一方面大力振兴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另一方面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摒弃以往单纯注重辞藻华丽的文风,强调选拔 “不专辞藻,必明理道” 之人,力求让科举选出的官员能真正为国家的治理与发展出谋划策。

其四是择官长,着重于地方官员的选拔。要求详细考察官员的历任功过、举荐人数等情况,由中书省进行严谨审核,确保所选之人德才兼备,能够胜任地方治理之重任,为百姓谋福祉。

其五是均公田,目的是均衡官员的公田收入。公田作为官员的一项福利,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官员生活富足却贪腐滋生,部分官员则因收入微薄难以廉洁自守。重新分配公田,既能保障官员基本生活,又能促使他们廉洁从政,恪尽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