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吴起 | 论成败可以,论英雄不及(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1194 字 19天前

吴起获胜后,被升任为上卿。

可是,让吴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这些人对鲁穆公说他的坏话,把他的各种黑历史都翻了出来,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鲁穆公不仅辞退了吴起,还把他赶出了鲁国。

吴起离开鲁国后,投奔到了魏国。

魏国的国君魏文侯以贤明着称,吴起认为在魏文侯麾下,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用不用吴起,魏文侯也很纠结。一方面吴起确实很有才能,另一方面吴起的名声不好,甚至被贴上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恶名。

恰好此时魏国正在施行“李悝变法”,急需军事人才,在大臣李克的劝说下,魏文侯不再纠结,也不计较吴起的缺点,当即便任命吴起为主将,率军攻打秦国。

吴起没有辜负魏文侯信任,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几十次大战下来,吴起没有一次战败,打得秦国节节败退,更是创下了以五万打败秦军五十万的辉煌战绩,逐步吞并了秦国的河东之地。

随后,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守,吴起任西河守期间,再次向儒家学习,安抚民心,轻徭薄赋,他还创立了“魏武卒”制度,建立了一支能够在战国初期横扫诸国的军事力量,靠着这支“魏武卒”,魏国的军事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吴起又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写了《吴子兵法》这本兵书,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的重要着作,也让他成为和“兵圣”孙武并驾齐驱的存在。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

魏武侯与吴起政见不合,两人经常争论的面红耳赤,魏武侯逐渐疏远了吴起。后来魏武侯又任命公孙痤为相,公孙痤既嫉妒吴起又忌惮吴起,在公叔痤的谗言陷害下,吴起只好逃离魏国,投奔了楚国。

此时吴起早已声名在外,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得到了列国的公认。他逃到楚国后,被楚悼王任命为上卿,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改革,而且是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

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四个:

一是缩小贵族封地制,将旧贵族迁徙到广大的荒凉地区;

二是减削官吏禄秩,从而增加军政开支;

三是改变军制,选练优质士兵组成精兵;

四是整顿吏治,破除官场恶风。

吴起的改革很有成效,他使楚国的国力迅速增强,楚国的疆域,向南拓展到了洞庭湖、广西一带,向北更是拓展到了黄河沿岸。

但是,吴起的改革严重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引发他们的极度怨恨,因此,楚国的贵族们极其的痛恨吴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的贵族立即发动叛乱,包围了王宫,捉拿吴起。吴起跑进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悼王的尸体上,被乱箭射死,时年六十三岁。

后来,杀害吴起的人,也因为伤害了楚悼王的尸体,统统都被处死了,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吴起也算是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报了仇。

吴起的一生,跌宕起伏,成绩斐然,他的军事思想,改革思维,在整个战国时期无疑是最耀眼的。

他着作的《吴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的重要着作,他配得起兵家亚圣这个称号。

但他的狠毒和冷酷,自私和不择手段,也是他在品德上无法抹去的污点。

他是一个能人,但不是一个好人。论成败可以,论英雄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