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在刘邦去往汉中的途中,张良建议刘邦烧掉栈道,以此向项羽表达自己再也不回来了,让项羽放心。刘邦照做,栈道全部烧毁,项羽听闻之后,非常高兴。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离开巴蜀和汉中,平定了关中三秦大地。平定关中之后,刘邦声威大震,这个时候的刘邦,彻彻底底飘了。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攻打齐王田荣时,率军攻打楚国,直捣楚都彭城,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彭城之战”。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最大的惨败,主力部队被项羽全歼,此时的刘邦开始心灰意冷,张良一边给刘邦加油打气,一边给他出谋划策。张良提出“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建议刘邦拉拢彭越、策反项羽手下的第一骁将英布,共同对抗项羽。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收集残部,退守荥阳。张良的计策不仅为刘邦打了一针强心剂,还使刘邦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扭转了刘邦的局势。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
刘邦听从郦食其的建议,准备分封六国诸侯的后代为王,共同对抗项羽,以解燃眉之急。
关键时刻,张良赶到,给刘邦分析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张良认为刘邦如果不打败项羽,就分封六国诸侯的后代,他们反而会跟着项羽,刘邦把土地都分出去了,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最后什么都没能得到,这些人到时候也会投奔项羽。刘邦这才恍然大悟,避免了一场灾难。
公元前203年,韩信大杀四方,打败了魏国、燕国、代国,随后攻下齐国。
攻占齐国后,韩信也有些飘了,他派使者带信给刘邦,希望刘邦能封他为“假齐王”。
刘邦看完信后十分生气,冲动之下差点酿成大错,张良和陈平联手劝阻,最终说服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张良不仅缓解了刘邦与韩信的矛盾,使双方再次合力进攻项羽,还带走了韩信精心训练的兵马。韩信不仅没怀疑,还挺高兴。
公元前203年秋,刘邦和项羽订立了“鸿沟之约”,约定以鸿沟为界,东边是项羽的,西边是刘邦的。
订立“鸿沟之约”后,项羽率兵东归。
此时张良和陈平认为,如果放项羽回去,那就是放虎归山,以后再想制服项羽就难了,他们建议刘邦应攻其不备,一举消灭项羽。刘邦一听,马上便命令部下追击项羽。
同时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加封韩信和彭越,二人出兵,和刘邦一起把项羽合围在垓下,一番激战后,项羽大军死伤惨重,此时张良又建议刘邦打心理战,让汉军唱起了楚国歌曲,楚军意志被彻底瓦解。项羽突围出去后,在乌江自刎而死。
刘邦在垓下彻底打败项羽,一战定天下,成为天下之主。
公元前201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刘邦对一班功臣论功行赏,张良获封三万户侯,这相当于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四人食邑的总和,但被张良拒绝了,张良只愿受封留县,于是刘邦最后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受封后,很少献言献策,慢慢淡出了朝野。
张良深悟鸟尽弓藏的道理,同时他也看透了刘邦。再加上张良本来就体弱多病,于是他便以病为由,闭门不出,远离朝堂的纷争,专心修炼道家学说,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后来西汉的一众开国功臣,很多人都陷在政治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只有张良始终清醒且淡然地游离于权力的纷争之外,最终安享晚年,得以善终。
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
纵观张良一生,从贵族子弟到亡命江湖,从一介布衣到封万户侯,他始终都能泰然处之。
亡命江湖之际,他从未放弃心中的理想与抱负。
追随刘邦之后,他纵横捭阖,屡出奇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待到功成名就,他又以自身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世臣子们效仿的楷模,让无数人明白,在权力与荣耀面前,保持清醒和淡泊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刘邦布衣出身,性格粗鲁无礼,唯独对张良倍加尊重,十分的重视,一生都很信任张良。
所谓“谋圣”,不仅谋于战场,也谋于朝堂,不仅谋于天下,更谋于人心。
张良不只是一个谋士,也是一面旗帜,是一个真正活得通透和豁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