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司马懿 | 三国最大的赢家(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3492 字 12天前

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和阴平(今甘肃省文县)二郡。次年,曹叡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司马懿水陆并进,沿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忍,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大雨班师。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结果功败垂成。曹魏的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明年会继续来进攻,但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每次出征都被粮草所困,他必然会撤军回去,积蓄兵粮,至少要三年之后才会再次前来攻打我们。《晋书·宣帝纪》记载:“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结果和司马懿所料一样,诸葛亮撤军,回去积蓄兵粮,准备了三年才开始最后一次北伐。

公元234年,青龙二年。诸葛亮带领十万大军,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斜谷,直逼关中,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判断,如果诸葛亮打算全力一搏,他会选择从武功山进军,但诸葛亮一向谨慎,他必定会选择西上五丈原,结果又和司马懿预料的一样,谨慎的诸葛亮选择了五丈原。因为五丈原一侧是悬崖峭壁,坡顶是平原,非常适合防守,诸葛亮打算以守为攻,循序渐进。

而司马懿则在渭水东部和北部布下大军,封锁了诸葛亮的进攻路线。诸葛亮屡攻不破,又不愿退兵,被困在五丈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面对诸葛亮的数次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以待其变。不久,诸葛亮由于过度劳累等原因病逝,五丈原成了他的归宿之地。《晋书·宣帝纪》记载:“与之对垒百馀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匆忙撤退,历时七年的诸葛亮北伐至此结束。蜀汉将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曹叡未准,作罢。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在辽东地区称霸多年的公孙渊,自封为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对抗曹魏。次年,曹叡命司马懿带兵讨伐公孙渊。

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派胡遵迎击卑衍,卑衍大败,退回营寨坚守。魏军将领们纷纷请求出兵,乘胜攻打敌军营垒,但司马懿认为敌人坚守壁垒,若此时攻城,正中其计,于是决定声东击西。他命魏军在南线打出许多战旗,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卑衍等人中计,调动精锐部队防守南线,司马懿则率大军暗中渡过辽河,向北挺进,直扑襄平。卑衍等人中计后,急忙连夜撤军赶往襄平增援。

魏军进抵首山(今辽宁辽阳市西南十五里)时,公孙渊命卑衍等人截击,司马懿指挥魏军迎头痛击,大败卑衍,三战皆捷,乘势进军包围襄平。当时正值七月,连降大雨,辽河暴涨,平地积水深达数尺,魏军上下出现心慌情绪,纷纷建议迁移营垒,但司马懿下令军中 “有敢说迁营者斩!” 并斩杀了违抗命令的都督令史张静,以此稳定军心。而公孙渊军依仗水势,砍柴牧马,毫不顾忌,魏军将领请战,司马懿不准许,他认为此时应稳住对方,防止敌人逃走。

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后停息,司马懿随即完成包围,开始高堆土山,深挖地道,利用井栏、橹车、钩梯、冲车等器械,飞箭、投石密集如雨,日夜攻城。公孙渊粮食已尽,形势窘迫,甚至出现人杀人相互蚕食的惨状,其部将杨祚等人坚持不住,潜逃出城投降。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来见司马懿,请求解围退兵,许诺自缚投降,司马懿不听,斩了来使,并以檄文通知公孙渊另派年轻聪明之人来请降;公孙渊又派出侍中卫演,请求指定日期送来人质,司马懿则表示公孙渊不肯自缚面降,是决心去死,没必要送人质。

魏军继续攻城,襄平城最终被攻破,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从东南方向突出重围,狼狈逃走,魏军随后追击,在流星坠落的梁水岸边,斩杀了公孙渊父子。

此次军事行动的胜利,彻底解决了困扰曹魏数十年来的辽东问题,进一步加强了曹魏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得以在东北地区得到彰显和强化,巩固了曹魏的统治基础,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

司马懿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曹叡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任命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少主。《三国志·明帝纪》记载:“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曹叡去世后,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

曹爽担任辅政大臣后,凭借自己皇族的身份以及曹叡临终前的嘱托,在朝堂上权势熏天,对司马懿多有打压排挤之举。他先是将司马懿晋升为太傅,表面上看似尊崇有加,实则剥夺了司马懿的实际兵权,将京城内外的主要军事力量都掌控在自己亲信的手中,让司马懿处于有职无权的尴尬境地。

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并没有选择冲动地与之正面冲突,而是再次施展起了他隐忍多年的本领,称病在家,对外营造出一种自己年老体弱、无心政事的假象,以此来麻痹曹爽及其党羽。但暗中,他却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如何夺回权力,为自己和家族的未来谋求出路。

司马懿一方面让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等人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们招揽了许多有才能、有抱负却在曹爽专权下不得志的人才,为将来的行动储备力量;同时,还秘密训练了一批死士,这些死士平日里隐藏在市井之中,关键时刻却能成为发动政变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司马懿密切关注着曹爽等人的一举一动,通过在曹爽阵营中安插眼线等方式,对曹爽的日常行踪、决策动向等了如指掌,耐心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准备给予曹爽致命一击。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陪同,这时,司马懿看准时机,发动政变,迅速掌握了京城的控制权。司马懿通过威逼利诱郭太后,成功废黜了曹爽及其兄弟,并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三族,彻底清除了自己在朝堂上的最大对手,这场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堪称司马懿一生的重大转折点,通过这次政变,他从一个被排挤打压的辅政大臣,一举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也为后来西晋代魏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基础。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已年迈,但依然牢牢把控着曹魏的军政大权,成为了曹魏朝堂上说一不二的人物。他深知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许多曹魏旧臣的不满与抵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朝堂局势,他采取了一系列恩威并施的手段。

在 “威” 的方面,他对那些反对自己、心怀不满的势力进行了严厉打压,通过各种借口将一些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地位的官员调离重要岗位,甚至加以惩处,以消除潜在的反对声音。

而在 “恩” 的层面,他提拔了一些有才能且愿意效忠于司马氏家族的官员,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与相应的权力,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统治的助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构建起一个以司马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确保朝堂上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

公元 251年,嘉平三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司马懿虽然去世了,但他所开启的司马氏家族掌控天下的进程却并未停止。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权力,继续掌控着曹魏政权,司马师同样有着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朝堂的地位。

随后司马昭也在父兄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司马氏的权势,最终在司马炎时期,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了西晋王朝,实现了三国归晋的大一统局面,司马懿也因此被追尊为晋宣帝,成为了西晋王朝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他善于读懂人性,又能洞悉人心,而且他有两个特别的地方,一个是特别能熬,一个是特别能忍。

司马懿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叡,熬死了诸葛亮,熬死了所有比他牛的人。

司马懿也能忍,他活了七十三岁,辅佐了曹魏四代君主?,面对君主的猜忌和提防,以及被同僚排挤被对手嘲讽侮辱,他一直在隐忍,在蛰伏。

他如履薄冰,步步为营,最终天下归于司马氏,他也成了三国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