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对刘备集团的最大贡献之一,便是为其制定了进取益州的战略规划。
当时,刘备虽占据荆州,但荆州历经战乱,已较为荒残,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在此地难以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庞统敏锐地察觉到益州的重要性,他向刘备进言,指出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成就帝业的根基之地,且刘璋暗弱,此时正是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下属法正领兵四千去迎请刘备,法正借机向刘备陈述夺取益州的方略,刘备犹豫不决。庞统再次进言,劝刘备抓住机会,他认为在这权利交替之时,不能墨守成规,况且吞并弱小乃常见之事,只要事定之后,封还刘璋一块土地,便不算失信义于天下。
在庞统的反复劝说下,刘备终于下定决心,留下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刘备进入益州后,在涪城和刘璋举行宴会。按照庞统的意思,这个时候刘备就应该直接发难,控制住刘璋,这样一来就可以不通过战争得到益州。但是刘备认为太仓促,没有同意。宴席结束后,刘璋增拨给刘备很多兵马粮草,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了刘备,让刘备率兵去攻打张鲁。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进军葭萌关,假装攻打张鲁,浪费了很多时间。
庞统心中非常着急,他又跟刘备提出上、中、下三条计策,催促刘备赶紧与刘璋开战拿下益州。
上计是刘备可以偷偷挑选精兵强将,日夜兼程走小道突袭成都。刘璋不修武备,看到大军兵临城下就会投降。
中计是刘备先诱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这两个人一直暗中戒备刘备,希望刘备离开益州。刘备可以趁机擒杀他们,进取其兵,乃向成都。
下计就是退回荆州,以后再慢慢进图益州。
刘备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中计。
庞统的三计体现了他的智谋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上计虽然可以迅速取得胜利,但风险较大;下计则过于保守,可能会错失良机;中计相对稳妥,既能削弱刘璋的实力,又有一定的胜算。
刘备依计而行,斩杀了蜀中将领杨怀和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上庞统建言献策,刘备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通往成都的重镇涪陵,益州已是囊中之物。
拿下涪城后,刘备与众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刘备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真的是快乐啊。不料庞统却对刘备直言不讳的说,你占了人家的领土,却感到很开心,这可不像是一支仁义之师。《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庞统的话引起了刘备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一场口角,刘备当众将庞统逐出宴会。虽然事后刘备将庞统请了回来,庞统也表示自己有过错,但从这一件事,我们也看出了庞统的正直和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璋投降,刘备夺取益州。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庞统在跟随刘备率众攻城时,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的死非常突然,也非常意外。他的早逝对刘备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才华和智慧尚未得到充分施展,便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如果庞统不死,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或许能够为刘备集团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与诸葛亮的双剑合璧,也必将使刘备集团更加强大,甚至有可能改变三国的历史走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庞统的去世,不仅让刘备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也让蜀汉政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刘备十分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了表彰庞统的功劳,刘备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后来追谥为靖侯。
纵观庞统的一生,他为人诚朴又善于识人。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又不畏强权、直言不讳。他为刘备效力不过数年,就让刘备拥有了与曹操、孙权争夺天下的根本,其才华之高可见一斑,无愧于其“凤雏”之名。
可惜英年早逝,历史没有给他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成为了三国最令人惋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