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持阶段,面对刘备的多次挑衅,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刘备曾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但陆逊坚守阵地,没有上当,成功地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使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公元222年,黄初三年。经过长时间的相持,蜀军士气低落,刘备因暑热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兵力分散。陆逊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果断地动员全军投入反击。他先派出小股部队作试探性的进攻,摸清了蜀军的虚实,并找到了利用火攻反击蜀军的办法。
在一个刮着大风的黑夜,吴军趁着蜀军没有防备,发动了全面的出击,顺风放起火来,火势迅速蔓延,蜀军的四十多个营盘瞬间陷入火海之中。吴军将士士气大振,勇往直前,横冲直撞,蜀军人仰马翻,毫无招架之力。
在混战中,刘备的大将张南、冯习和协助刘备作战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被杀,大将杜路、刘宁投降,蜀军伤亡惨重,全线崩溃。刘备见大势已去,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窜,一路退回白帝城。《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陆逊认识到吴蜀联盟对于东吴的重要性,在取得胜利后适可而止,为日后吴蜀两国重新恢复联盟关系留下了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陆逊在战争中的克制和大局观。
夷陵之战,陆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凭借着精妙绝伦的火攻战术和沉稳的指挥,大破蜀军,给蜀汉带来沉重打击,也彻底粉碎了刘备想要夺回荆州、报复东吴的企图。此役的胜利,让陆逊的军事声誉达到了顶峰,他也成为了东吴乃至整个三国时期备受瞩目的名将,为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赢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夷陵之战后,东吴虽然暂时解除了来自蜀汉的威胁,但北方的曹魏依然虎视眈眈,时刻想要寻找机会南下,消灭东吴。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曹魏的大司马曹休意图建功立业,便率领大军南下,想要攻打东吴的淮南地区,进而威胁东吴的都城建业。
陆逊深知曹休此次出兵来者不善,如果让他得逞,东吴的局势将会变得十分危急。于是,他主动向孙权请战,要求率军迎击曹休。陆逊经过详细的分析和谋划,制定了一套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他先是派出一些小股部队在淮南地区佯装败退,故意露出破绽,让曹休以为东吴军队不堪一击,从而诱使曹休率领大军深入东吴境内。
同时,陆逊还暗中在曹休进军必经之路的石亭一带设下了重重埋伏。他将东吴的精锐部队隐藏在山谷、树林等隐蔽之处,布置好了各种弓弩、陷阱等防御设施,只等曹休上钩。
曹休果然中计,看到东吴军队节节败退,他便得意忘形,率领大军一路追击,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陆逊设下的埋伏圈。当曹休发现情况不对时,为时已晚,陆逊一声令下,东吴军队从四面八方杀出,一时间箭如雨下,喊杀声震天。曹休的军队陷入了绝境,被打得大败,士兵死伤无数,曹休自己也在亲兵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
石亭之战,是东吴对曹魏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不仅重创了曹魏的有生力量,让曹魏在短期内不敢再轻易对东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东吴军民的士气,进一步巩固了东吴在三国鼎立格局中的地位。陆逊凭借此战,再次证明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让他在东吴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东吴军民心目中的英雄和国家的中流砥柱。
陆逊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政治方面同样有着非凡的建树。他深知军事胜利只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方面,要想让东吴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还需要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正确的举措。
陆逊一直强调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国家才能有稳定的根基。在他的建议下,东吴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例如,他亲自参与规划了一些大型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使得江南地区的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同时,陆逊还关注百姓的生活疾苦,时常向孙权进言,要求减轻赋税和徭役,让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以及照顾家庭。在遇到灾荒年份时,他积极组织赈灾救济活动,开仓放粮,帮助受灾百姓渡过难关,因此深受东吴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在人才选拔方面,陆逊秉持公正、唯才是举的原则。他认为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应该得到任用和提拔。他向孙权推荐了不少有才能的人,这些人后来都在东吴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陆逊自己也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对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深恶痛绝。他时常告诫下属官员要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一旦发现有官员违法乱纪,便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惩处,从而营造了一个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为东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吏治保障。
在外交上,陆逊深知东吴处于魏蜀之间,要想保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就需要巧妙地运用平衡之术。在夷陵之战后,他意识到与蜀汉长期敌对下去对东吴并没有好处,于是便向孙权建议与蜀汉重新修好,恢复联盟关系,共同对抗曹魏。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使者与蜀汉进行沟通,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再次结成了抗曹联盟。
同时,面对曹魏的拉拢与威胁,陆逊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易被曹魏的利益所诱惑,坚守东吴的立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陆逊帮助东吴在复杂的三国国际关系中稳住了阵脚,为东吴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陆逊一生对东吴忠心耿耿,为国家鞠躬尽瘁,但在晚年却不幸卷入了东吴的立储之争。孙权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不断。陆逊秉持着为国家长远考虑的原则,多次向孙权进言,希望他能够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立孙和为太子,并且对其他皇子的一些不当行为表示了担忧。
然而,陆逊高估了自己和孙权的关系,也低估了孙权的帝王心术,他的这些进言引起了孙权的不满,孙权认为陆逊此举是在干涉皇室内部事务,对他的权威构成了挑战。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孙权耳边煽风点火,使得孙权与陆逊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了裂痕,孙权开始对陆逊疏远,甚至多次斥责他。在遭受孙权的斥责和疏远后,陆逊心情极为郁闷,加之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
公元 245 年,赤乌八年。陆逊在忧愤中离世,终年六十三岁。
陆逊的去世,对东吴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他作为东吴的中流砥柱,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政治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陆逊去世后,东吴在军事上渐渐失去往日的锋芒,再也未出现如他那般能够统筹全局、屡战屡胜的杰出将领。在政治层面,也缺少了像陆逊这样能够直言进谏、清正廉洁、善于治国理政的大臣。东吴的官场风气逐渐恶化,政治日益腐败。
可以说,陆逊的去世成为东吴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东吴虽然存续了一段时间,但在与魏、蜀的竞争中,渐渐处于劣势,最终走向灭亡。
纵观陆逊的一生,他从一个出身世家大族的青年才俊,凭借自身努力、智慧和勇气,逐步成长为东吴的军事统帅和政治核心人物。在军事上,他屡立战功,无论是平定山越、夺取荆州,还是在夷陵之战、石亭之战中以少胜多,都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堪称三国时期名将典范。在政治上,他关心民生、选拔人才、整顿吏治、运用外交平衡之术,为东吴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是一位具有深邃政治智慧的贤臣。
他文武兼备,追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在三国黯淡的末梢,展现出了多面色彩。
陆逊的去世,不只是一个忠臣的谢幕,更是东吴内部矛盾的一个缩影。他用火光书写了东吴的辉煌,也在猜忌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