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房玄龄 | 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3294 字 12天前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李渊下诏传位于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接任中书令,正式成为当朝宰相。李世民论功行赏,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核心人物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居第一,房玄龄因功进爵为邢国公。《旧唐书》记载:“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李世民更是称赞房玄龄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出谋划策,平定天下,备尝创业之艰辛。他当宰相后,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很不完备,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他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规模和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二人所制定。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互相配合,把朝政打理的井然有序,留下了“房谋杜断”的美称。

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

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李世民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房玄龄忠实地贯彻了李世民的这一思想,他大力调整政府机构,裁减冗官滥职,将朝廷文武官员的数量由隋朝的两千五百余人缩减到六百余人,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朝廷各部门的办事效率,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为唐朝建立了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同时,房玄龄对地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根据山川地理形势,把全国分为十道,作为监察区,由中央派出监察御史分巡各道州县,考核吏治、察举百官,监察各地违法行为。“大唐十道”是唐代监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唐玄宗时,全国改为十五道,这是房玄龄作为杰出政治家,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作出的一项杰出贡献。

为了体现权力制衡,房玄龄还创立了 “五花判事制”,这也是贞观年间的一大创举。

一道政令的形成,首先由中书省草拟,中书省的六名中书舍人按照尚书省六部的工作性质分工起草诏书,朝廷各部门的奏章通过六部上奏到中书省后,负责对口联系的中书舍人在奏章上提出处理意见,其余五人也要发表各自的看法,所署意见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覆后,交门下省驳正,然后由尚书省颁下执行。《资治通鉴· 唐纪·太宗贞观三年》记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制度的创立,使决策过程更加严谨、科学,有效避免了个人专断,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也加强了对官员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做为宗旨,简化律令,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

在民生方面,房玄龄深知民生疾苦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他积极倡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他的主持下,唐朝的粮仓充实,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

在用人方面,房玄龄极具眼光和胸怀,始终秉持着用人唯贤的理念,为唐朝朝廷网罗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房玄龄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和潜力,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无论是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还是出身贫寒的庶族才俊,只要有真才实学,房玄龄都会给予机会,将其推荐到合适的岗位上施展才华。

房玄龄不仅善于选拔人才,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他倡导大臣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在他的带动下,贞观朝的大臣们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形成了一个高效、和谐的政治团队。他对下属宽容大度,能够充分信任和放权,让人才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情发挥,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房玄龄的用人策略和人才理念,为唐朝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贞观朝人才济济,星光熠熠,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辉煌时代。

在文化建设方面,房玄龄主持编撰了多部重要的史书,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宰相监修国史的先河。他工作尽心竭诚,带领史官们收集、整理和编纂历史资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房玄龄本人博通经史,其文学才华和学术造诣也为当时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唐朝初期的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唐诗、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

房玄龄不仅在政治才能上出类拔萃,他的品德风范更是令人敬仰。他一生谦逊谨慎,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名利。

作为位高权重的宰相,房玄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功高震主的潜在风险。然而,他凭借着对李世民的忠诚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巧妙地处理了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他始终恪守臣子之道,对李世民恭敬有加,言听计从。他在处理政务时,总是先征求李世民的意见,按照李世民的旨意行事,从不擅自做主。他知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李世民的信任和其他大臣的协作,因此总是将功劳归于君主和团队。在朝廷之上,他态度恭敬,言辞温和,与同僚们相处融洽,从未与人发生过激烈的争执或冲突。即使面对他人的误解或诋毁,他也能泰然处之,以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化解矛盾。

房玄龄为官清正廉洁,一生奉公守法,不谋私利。他生活简朴,家中并无奢华的陈设和巨额的财富积累。他将自己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国家事务上,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为君主尽忠诚。他的这种高尚品德不仅赢得了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赞誉,也在朝廷内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贞观朝的政风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带动下,贞观年间的官场风气相对清正廉洁,大臣们多以勤勉奉公、廉洁自律为准则,为唐朝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早起晚睡。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人们都称他为良相。

公元637年,唐贞观十一年。房玄龄进封梁国公。

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房玄龄加太子少师。房玄龄的女儿成为了韩王妃,他的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此时的房氏一族,显贵至极。但房玄龄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

公元642年,唐贞观十六年。李世民发动了远征高句丽的战争,此后的五六年,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这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可是,李世民还是没能留住这个老伙计的性命。临终之时,房玄龄抗表进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句丽。李世民看见奏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房玄龄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即日授其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中散大夫,使及目前,见其通显。”

同年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李世民以最高的礼仪表达对这位肱股之臣的敬重与缅怀。

纵观房玄龄的一生,他出身显赫,精通经史子集,擅长诗词歌赋。他运筹帷幄,凭借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成为唐朝建立的重要推动者。他忠诚勤勉,兢兢业业的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他为人正直豁达,处事严谨周密,深得朝中官员和士人的敬重。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高尚的品德风范和巧妙的君臣相处之道,在功高震主的险峻情况下得以善始善终,并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君臣相知相惜、令人传颂千古的佳话。

他的一生,是个人的传奇,也是大唐王朝的传奇。凌烟阁上庄重肃然的画像,就是诉说他一生赫赫功绩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