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魏征 | 千古谏臣的楷模(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3834 字 19天前

正是由于李世民能够虚心接纳魏征的谏言,从善如流,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君臣二人配合默契,才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得以蓬勃发展,出现了 “贞观之治” 这样的盛世景象,为大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根基,也为后世的君臣关系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唐朝初立,天下亟待大治之时,思想层面对于治理国家的路线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魏征在这方面发挥了关键影响力。当时存在着不同的治国思想主张,魏征与封德彝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争辩。

封德彝作为山东士族,出于保卫地主阶级私产的考量,主张 “治乱世,行重典”,认为应当对百姓使用 “严刑峻法”,以强力手段来压制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让社会快速回归秩序。然而魏征却秉持着儒家 “仁德” 与 “信义” 的思想,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魏征深刻洞察到,在历经大乱之后,民众内心渴望的是安定的生活,此时民心思安,若采用过于严苛的法令,反而容易激起民怨,不利于长治久安。他力主政令应该宽和,以诚信对待百姓,通过儒家倡导的道德去规劝民众,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信任,认为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赢得民心。得民心者,自然能使天下安稳。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李渊起初采纳封德彝等山东士族的思想去管理百姓,结果造成了刘黑闼反复起义,社会局势难以彻底平定。而在李世民听取魏征的主张后,短短几年,国中便趋于安定,外邦都纷纷来朝贺,就连一直与唐朝为敌的突厥,也开始穿着华夏衣冠,展现出对唐朝的认同与归附。由此可见,魏征所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治国理念,为 “贞观之治” 在思想层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引导着国家走上了符合当时国情的正确治理道路。

魏征对于唐朝的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直言进谏这一方面,在参与朝政的诸多事务中,他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魏征迁为秘书监,开始校定古籍,同时领编修撰《隋史》等史书,在史学领域大展身手。他对于各史 “多所损益,务存简正”,凭借着深厚的学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精心雕琢史书内容,去除繁杂冗余之处,力求让史书内容精准且简洁,使其所编撰的这些史书获得了 “时称良史” 的赞誉,为后世研究前朝历史留下了珍贵且可靠的资料。

除了在史学编撰上的贡献,魏征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积极的作为。他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助力李世民打破门第观念,选拔任用有才能、有品德之人,不论其出身贵贱,只要具备真才实学,都有机会得到朝廷的提拔和重用,为贞观年间朝廷汇聚了众多贤能之士,为各项政策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

此外,在诸多政务的决策过程中,魏征也始终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当李世民出现朝令夕改、失信于民的行为时,魏征都上书进行严厉批评,提醒李世民不能竭泽而渔,要重视诚信,考虑国家长远发展以及百姓的承受能力,避免因一时之利而损害国家根基。正是魏征在朝政各方面的积极助力,使得 “贞观之治” 得以顺利推行,助力唐朝走向繁荣昌盛。

魏征一生留下了诸多奏疏,这些奏疏不仅是他向君主进言的载体,更是他政治智慧与思想深度的结晶,对后世治国理政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

除了前面提到的《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魏征还有一篇十分着名的《论时政疏》。《论时政疏》是魏征早期所上的重要奏疏,那时天下初定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魏征在疏中深入剖析了时政的利弊,从稳定局势、安抚百姓到朝廷用人等多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唐朝初期的发展规划了清晰的路径,展现出他对复杂局势敏锐的洞察力。

这些奏疏综合来看,反映出魏征对时政精准的把握,对君主品德塑造以及治国策略的深刻思考。他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阅历,为唐朝的稳定繁荣不断贡献智慧,其思想的光辉透过这些文字,跨越千年岁月,至今仍能给后人诸多启发,成为治国理政领域的宝贵财富。

除了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建树外,魏征在文学方面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成就,其着作被后世整理辑存,流传至今,让人们得以从文学的视角进一步领略这位大家的风采。

《魏郑公文集》收录了魏征的诸多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以议论见长,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辞约意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在奏疏中的诸多表述,将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与常见的自然现象、生活常理相结合,深入浅出,令人读来既能理解其中深意,又能感受到文字的巧妙运用。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这样的语句,用简单的比喻把复杂的治国理念具象化,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足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

还有《魏郑公诗集》,留存着魏征创作的诗歌作品,展现出他在诗歌领域的别样才情。其诗歌主题广泛,或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或托物言志,展现自己的志向与情怀。虽然历经岁月流传下来的诗作数量或许不算极为丰富,但每一篇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以及魏征本人的文学素养。

这些文集诗集的存在,丰富了人们对魏征的认知,让他在历史上不仅是以杰出政治家的形象被铭记,更是作为一位有着斐然文学成就的大家而被人传颂。他的文学作品和其政治功绩一样,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供后人欣赏、学习与研究,持续散发着熠熠光辉。

公元643年,唐贞观十七年。六十四岁的魏征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李世民闻讯后,亲自到魏征家中探视,屏退左右侍从,与他交谈良久,方才回宫。

不久,魏征逝世的消息传到宫中,李世民亲临其丧礼,痛哭流涕,为魏征废朝五天,并令内外百官与在长安的朝集使一同前来参加丧礼,太子李承乾在西华堂为他举哀。随后,李世民下诏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同时赐羽葆、鼓吹,加班剑四十人,赠绢布一千段、米粟一千石,允许他陪葬昭陵。

同年,李世民命将作少监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等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位列第四。李世民望着凌烟阁的魏征画像思绪万千,遂吟诗道: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

魏征一生以直言敢谏而闻名,与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留下诸多佳话。然而魏征去世后,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

魏征生前德高望重,被李世民指定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希望能引导李承乾走上正途。可魏征去世后不久,太子李承乾竟卷入了谋反事件。而谋反事件中的两个关键人物杜正伦与侯君集,皆是魏征生前大力保举推荐的。这让李世民大为不满,觉得自己让魏征教导太子,结果太子却谋反,让他推荐人才,推荐之人却图谋不轨,心中的愤怒与失望交织。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褚遂良曾揭发魏征私下将自己的谏言编撰成集,准备传于后世,这一举动让李世民觉得魏征或许并非完全是出于为天下考虑的 纯臣,而是有着 以直邀宠”的嫌疑,这动摇了李世民一直以来宽容魏征的基础。

同时,当时为了能让新立的太子李治坐稳位置,李世民需要对前太子李承乾的势力进行打压,而魏征作为被朝廷公认的太子李承乾的最大保护伞,自然也成为了被针对的对象。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李世民一时气愤,做出了推倒魏征墓碑、取消魏征长子与公主婚约的决定,使得曾经备受荣宠、风光无限的魏征,在死后遭遇了这样的奇耻大辱,也为这段原本的君臣佳话添上了一抹波折且令人唏嘘的色彩。

不过,这一事件背后或许也存在着李世民一时的误解,毕竟魏征已经去世,无法再为自己辩驳,而那些所谓的证据也未必就能完全证明魏征存有不良居心,或许只是各种利益、局势交织下产生的误会罢了。

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情况又发生了转变。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失败后,在挫折之中越发怀念魏征的直言敢谏,不禁感叹若是魏征还在世,定然不会让自己犯下这样的错误。此时的他,回想起魏征往昔的诸多谏言以及对自己、对大唐的贡献,意识到自己当初推倒魏征墓碑的举动或许过于冲动了,心中满是懊悔。于是,李世民下令重新修建魏征的墓地,并且亲自题写了墓碑,恢复了魏征应有的身后荣耀。

纵观魏征的一生,他对唐朝、对李世民、对 “贞观之治” 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以儒家 “仁德” 与 “信义” 的思想,助力李世民推行治国之策,让唐朝在大乱之后迅速趋于安定,外邦纷纷来朝贺,就连一直与唐朝为敌的突厥,都开始认同并归附,展现出大唐的强盛与威望。在朝堂之上,魏征不顾李世民的龙颜,犯颜直谏多达数十次之多,呈送给唐太宗的奏疏也有十一件,谏诤之言总计 数十余万言,其《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等奏疏,皆是言辞恳切、逻辑严密,旨在劝谏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厚积德义,让李世民能时刻警醒,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魏征还积极参与朝政诸多事务,在校定古籍、编撰史书方面贡献卓越。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提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朝廷汇聚了众多贤能之士。

后世对魏征更是赞誉有加,称他为 “一代名相”、“千秋金谏”,将他比作李世民的 “人镜”,这些高度的赞誉足以证明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魏征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忠臣与谏臣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