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杜如晦 | 他善于谋划,更善于决断(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2497 字 12天前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遭到拒绝,于是派人刺杀尉迟恭,失败后李建成上言李渊将尉迟恭打入大牢。李世民将尉迟恭保释出来后,尉迟恭打听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在昆明池对李世民不利,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立刻去找李世民,让李世民先发制人,但李世民因自己与李建成是亲兄弟,还是犹豫不决。尉迟恭劝谏李世民不能以小仁而废社稷大义,并表示如果李世民不做决定,自己将和长孙无忌逃离,李世民还是拿不定主意,尉迟恭又与侯君集日夜劝谏。

这时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派长孙无忌秘密将二人召回,但二人被李渊逐出京师,私自回京就是死罪。李世民于是取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尉迟恭带房玄龄与杜如晦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经过与房、杜二人的谋划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领天策府的精锐将士,在玄武门设下了埋伏,击杀了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李世民成功地铲除了自己登上皇位的最大障碍。这场政变,充满了血腥与残酷,也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渊下诏传位于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李世民论功行赏,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不久后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成为朝廷的宰相,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辅佐李世民治理天下。

在这一时期,杜如晦充分发挥了他的治国才能,为贞观之治的开创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与房玄龄携手合作,共同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与制度,为大唐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精心规划台阁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使得朝廷的行政运作更加高效有序。在礼乐典章方面,他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完善,使唐朝的礼仪制度更加规范,彰显了大唐的威严与风范。这些制度的建立,犹如大厦的基石,支撑起了整个贞观之治的宏伟架构。

杜如晦深知,人才乃治国之本。因此,他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他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为朝廷招揽了一大批贤能之士。他注重考察人才的品德与才能,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官场涌现出了一批清正廉洁、能力出众的官员,他们为唐朝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正如《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杜如晦的用人之道,为贞观之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在军事制度方面,杜如晦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对府兵制进行了完善,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与管理。他注重军队的训练与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他的领导下,唐朝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成为了维护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坚强后盾。同时,他还积极推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

杜如晦在外交事务上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远见。

贞观二年,突厥内乱,局势动荡不安。突利可汗在与颉利可汗的争斗中处于劣势,被迫向唐朝求援。唐太宗李世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与突利可汗曾结拜为兄弟,有着深厚的情谊;而与颉利可汗也曾订立盟约,若出兵相助突利可汗,恐有背盟之嫌。杜如晦审时度势,向李世民进言。杜如晦认为,突厥各部落之间相互争斗,局势混乱,此时若不出兵,待其内部稳定后,必然会对唐朝边境构成更大的威胁。《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兵部尚书杜如晦曰:「戎狄无信,终当负约,今不因其乱而取之,后悔无及。夫取乱侮亡,古之道也」”。

李世民权衡利弊后,采纳了杜如晦的建议,决定出兵。他采取了折中的策略,先向背靠突厥的梁师都发兵。梁师都本就依附突厥,在唐朝的攻击下,难以抵挡。突厥派兵救援梁师都,却遭遇了柴绍等人率领的唐军,结果大败而归。梁师都被其堂弟梁洛仁所杀,梁洛仁献城投降,原属梁师都的地盘成为了唐朝的夏州。这一举措,不仅削弱了突厥的势力,还拓展了唐朝的疆土,彰显了唐朝的国威。此后,唐朝在与突厥的交往中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为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然而,就在杜如晦大展拳脚时,命运却对这位大唐贤相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杜如晦染病不起,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职给他发俸禄,但李世民还是非常担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然而,尽管李世民百般不舍,尽管众人竭尽全力,杜如晦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溘然长逝,年仅四十六岁。

杜如晦的英年早逝,令李世民悲痛欲绝,为此大哭不止,他废朝三日,以表达对这位肱股之臣的沉痛哀悼。李世民下诏追赠杜如晦为司空,徒封莱国公,谥号 “成”,并手诏着作郎虞世南为杜如晦制作碑文,以表彰他为大唐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此时杜如晦已经病逝了一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经常梦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给家里的赏赐还和之前的一样,并且封杜如晦的儿子杜荷为郡公。

公元643年,唐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以彰显他们的功绩与荣耀。杜如晦位列第三,仅次于长孙无忌和李孝恭。

纵观杜如晦的一生,是追求理想、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典范。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他凭借出色的才华和卓越的能力,成为李世民的重要谋士,用自己的果敢和谋略为大唐统一立下赫赫战功。他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助力李世民登上皇位,更是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他主政期间,与房玄龄携手为贞观之治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房谋杜断”的佳话。

无论是政治成就、军事谋略,还是品德风范,都为后世所称道和敬仰。凌烟阁上的排名,充分体现了他在唐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对他一生为大唐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