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宋齐丘 | 凭一首诗走上人生巅峰的南唐第一谋臣(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3610 字 18天前

宋齐丘深知徐知诰的顾虑,他向徐知诰进言,禅让这件事,应当顺应上天的旨意,符合百姓的心意,绝对不可以强行推进。如今杨氏政权虽然已经衰落,但是依然还有一些旧臣在拥护他们。主公您应该先对杨氏施加恩泽,向世人展现出您的宽厚大度,等到时机完全成熟了,那么禅让这件事自然就会像水到渠成那样顺利实现。

徐知诰深以为然,于是对吴王杨溥愈加恭敬,赏赐不断,同时暗中指使亲信在朝堂内外制造舆论,宣扬自己的功绩与德行,为禅让之事铺垫民意基础。

都押衙周宗揣度徐知诰心意,主动到广陵暗示杨溥禅位,随后又将此事告知宋齐丘。宋齐丘认为周宗抢了自己的劝进首功,大为嫉恨,于是留周宗在府中夜饮,遣使者快马连夜赶赴金陵,向徐知诰手书切谏,称时事未可,不可贸然行事。数日后,宋齐丘亲至金陵,面见徐知诰,言辞恳切,恳请斩杀周宗以谢国人,以正视听。徐知诰听从宋齐丘的话,准备杀了周宗,幸好有徐玠劝谏,徐知诰才黜周宗为池州副使。然而,经此一事,宋齐丘与徐知诰之间也悄然产生了一丝嫌隙,徐知诰开始对宋齐丘的专权与刚愎自用有所忌惮。

后来,徐知诰在李建勋、徐玠等人的进言下,态度大为改变,又重新召回了周宗。他从此疏远了宋齐丘,还将宋齐丘由广陵召到金陵,任命为诸道都统判官,加领司空,但却不让其参预国事。宋齐丘大权顿失。

公元935年,南吴天祚元年。徐知诰被加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封齐王,并于次年正式开设大元帅府,又以宋齐丘、徐玠为元帅府左、右司马。镇南节度使李德诚在徐知诰的授意下,率诸将赴广陵陈述徐知诰功德,请杨溥禅位,随后又到金陵,向徐知诰劝进。宋齐丘曾试图阻止李德诚劝进,但都无济于事。

公元937年,南吴天祚三年。徐知诰在金陵建齐国(吴封国),立宗庙、社稷,置百官。宋齐丘作为勋旧,被任命为齐国的左丞相,但仍不能参预政事。不久,杨溥下诏禅位给徐知诰。李德诚携禅位诏书再赴金陵,率百官敦请徐知诰接受禅位。但宋齐丘此时却称病在家,不肯在劝进表上署名,徐知诰为此大为不满。

同年,徐知诰逼迫杨溥退位,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南唐政权,恢复李姓,改名李昪,尊杨溥为让皇帝。当时,徐玠、李建勋、周宗等皆授要职。但宋齐丘仅却加司徒虚衔,仍不能掌握实权。李德诚对李昪称其受禅之时“惟宋齐丘不悦”,并拿出了宋齐丘此前阻止他劝进的书信。宋齐丘顿首谢罪。李昪却并未怪罪宋齐丘,还说子嵩是与我相交三十年的故人,岂会有负于我。不久,宋齐丘重获李昪信任,被封为左丞相,迁司空,位列百官之首。

至此,南唐在乱世中崛起,成为南方一股不可小觑的强大势力,宋齐丘也达到了人生权力的巅峰,他的名字与南唐的开国传奇紧密相连,被铭刻在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之中。

南唐建国后,宋齐丘位极人臣,担任左丞相,迁司空,荣耀加身,一时风光无两。他继续为南唐的发展殚精竭虑,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使得南唐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经济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兴修水利,鼓励商业贸易,南唐的经济愈发繁荣,百姓富足,市井街巷热闹非凡,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之象;文化上,他大力倡导文风,推崇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亲自主持编纂典籍,兴建学堂,培养人才,南唐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人墨客云集,佳作频出,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文化的一片绿洲。

然而,盛极必衰,月盈则亏,宋齐丘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权力的增长与威望的提升,他渐渐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在朝堂上独断专行,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同时,他所举荐任用的官员多为自己的亲信门生,形成一股势力庞大的 “宋党”,与其他政治派别矛盾日益尖锐,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党争激烈,南唐的政治局势逐渐变得错综复杂。

李昪在位后期,对宋齐丘的专权行径也心生忌惮,开始有意疏远他,削减其权力,只给予他高位却不令其参与核心政事,试图以此制衡。宋齐丘察觉到皇帝的心思变化,心中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君臣之间的嫌隙愈发明显。

公元943年,南唐升元七年。李昪驾崩,其子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宋齐丘自洪州入朝,被召拜为太保、中书令,与新任侍中的奉化节度使周宗同列宰相。宋齐丘此前曾劝李昪改以宣城王李景达为嗣,得罪了李璟。但李璟因宋齐丘是“先朝勋旧”,这才顺应时望召他为相,而政事“皆自决之”。当时,宋齐丘的旧客陈觉已得李璟器重,和冯延巳、冯延鲁、魏岑、查文徽等相互勾结,在朝堂上并称“五鬼”。他们都依附于宋齐丘,制作流言蜚语,打击周宗。

周宗平日里恭谨自守,根本无力对抗宋齐丘等人,只能向李璟哭诉。李璟由此对宋齐丘大为鄙薄,将宋齐丘罢为镇海军节度使,镇润州。宋齐丘愤愤不平,上表求归九华山旧隐。李璟知道宋齐丘只是故作姿态,于是顺水推舟的同意了其请求。他封宋齐丘为青阳县公,享有九华山所在的青阳县一县的租税,并赐号九华先生。宋齐丘只得离开朝堂,前往九华山隐居。他在青阳大修宅第,服御、将吏,皆如王公,但心中愈加愤恨。

宋齐丘隐归青阳,逾年不得起复。其亲信陈觉、李征古通过李景达向李璟进言,称宋齐丘是先帝布衣之旧,陛下就算不加以任用,也不应将他弃于山野。李璟于是命李景达亲自前往青阳,征召宋齐丘入朝。宋齐丘这才得以回到朝堂,被拜为太傅、中书令,封卫国公,赐号国老,但奉朝请,不预政事。

宋齐丘此次入朝之后,更加轻财好客,以致识与不识皆附之。当时,南唐已灭闽国,但福州却为闽国旧将李仁达所割据。宋齐丘趁机举荐陈觉,让他到福州召李仁达入朝。但陈觉面对倨傲的李仁达,始终不敢言及让其入朝一事,归朝途中却又矫诏发兵,挑起了与福州的战事(即南唐与吴越福州之战)。李仁达在吴越国的支援下,大败南唐军队。南唐经此一败,国力大损。朝论皆认为陈觉必死,李璟亦欲杀之。但陈觉得宋齐丘、冯延巳从中斡旋,最终仅遭贬黜。

史馆修撰韩熙载对此大为不满,上疏请斩陈觉以正国法,又弹劾宋齐丘朋党祸国,他因此得罪了宋齐丘,被诬以“被酒猖狂”,贬出了朝堂。当时,南唐朝中党争严重。宋齐丘与冯延巳、陈觉、李征古等为一党,孙晟、韩熙载、常梦锡、江文蔚、萧俨等为一党。宋党尤其势大,势力遍及朝堂。国家每有善政,其党便称是“宋公之为”;事有不合,其党则称“不用宋公言也”。宋齐丘更是刚愎自用,朝中官员只要一言不同,必被排摈。朝中君子为之切齿。李璟也深为厌恶,将宋齐丘外放为镇南军节度使。宋齐丘又回到了洪州,这是他第三次离开朝堂。

公元955年,南唐保大十三年。北方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对南唐发起了大规模的征伐。南唐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土大片沦陷,李璟惊慌失措,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李璟想起了曾为南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宋齐丘,认为他或许有办法挽救危局,于是派人召宋齐丘入朝共谋国难,进拜其为太师,领东川节度使,进封楚国公。宋齐丘再三辞让,仍为太傅。他建议李璟征发各州州兵在淮泗设防,并选偏裨可任者为将,同时道:“周军未能测我虚实,必然不敢轻进,等到明年春季江水上涨,粮草转运不便。周军到时候用兵已久,士气低落,再加上粮草匮乏,必然自会撤军北归。那时我们再遣使去谈判,订立盟约,可保无忧!”但李璟却未能听用。

公元956年,南唐保大十四年。后周军队在世宗柴荣的亲征下,连取江北过半的州县,围攻淮南重镇寿州(治今安徽寿县)。李璟先后遣户部侍郎钟谟、工部侍郎李德明、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出使后周,向柴荣求和,表示愿向后周称臣。但柴荣拒绝和议。

李德明见柴荣无退军之意,于是自请返回金陵,欲说服李璟尽献江北之地。但宋齐丘认为割地无益,与陈觉等人指责李德明卖国。李璟于是处死了李德明。两国和谈不成,只能继续打。后来,柴荣因久攻寿州不下,又逢暑雨,于是留李重进等继续围攻寿州,自己率大军班师。南唐趁机收复了江北部分州县,柴荣撤走后周在扬州的驻军,集中兵力攻打寿州。南唐诸将皆请求在途中设险阻击。宋齐丘却担心加深与后周的仇恨,严禁各地军将出兵拦击。周军得以顺利抵达寿州附近,进一步加强了对寿州的包围,寿州在次年陷落。

公元958年,南唐中兴元年。李璟尽割江北诸州,向后周奉表称臣,并取消皇帝尊号,改称国主。陈觉、李征古趁机劝他闲居深宫,将朝政委托给宋齐丘。李璟认为这是宋齐丘的主张,心中大为愤恨。钟谟此时自后周归国,欲为李德明报仇,趁机请治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乱政之罪,还假传柴荣旨意:“朕与江南名分既定,然宋齐丘不死,难保长久。”于是,李璟遂以“恶莫甚于无君,罪莫深于卖国”赐死陈觉、李征古,并将宋齐丘幽禁于青阳。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宋齐丘死于幽禁之所,他终年七十三岁,谥号“丑缪”。

关于宋齐丘的死因,史料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是自缢而死,有的说他是被饿死。无论何种死因,都无疑是一场悲剧,最终以落寞收场。而“丑缪”这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谥号,也反映了宋齐丘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和对南唐政权的负面影响。他的离去,如同一片凋零的秋叶,无声无息,却又带着无尽的落寞与悲凉,为他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的一生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