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周庠 | 奠定前蜀基业的忠诚辅弼(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2339 字 12天前

经此一役,周庠的智谋与远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王建对他愈发倚重,军中大小事务,皆与他商议定夺。周庠也不负所望,继续为王建出谋划策,助力他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开创霸业。

公元907年,唐天佑四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天下彻底陷入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王建和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淮南节度使杨渥拒绝承认后梁皇帝,王建和杨渥还一度移檄诸道,号召兴复唐朝,但没人响应。王建见唐朝已亡,心中不再有顾忌,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政权,史称前蜀高祖。

王建登基后,念及周庠多年来的辅佐之功,对他委以重任,拜他为成都尹,迁御史中丞。周庠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能,迅速在新政权中站稳脚跟,成为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公元910年,前蜀武成三年。王建又任命周庠为中书侍郎,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一时间,周庠位极人臣,荣耀加身。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日兢兢业业,处理政务,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在他的努力下,前蜀的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周庠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才能,在文化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自幼饱读诗书,文学素养极高,闲暇之余,常与文人墨客交游,吟诗作对,畅谈古今。在他的倡导下,前蜀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众多文人雅士纷纷汇聚于前蜀,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王建在位后不久,前蜀的政治局势逐渐变得复杂微妙起来。

王建逐渐沉迷于享乐,对朝政的把控有所松懈,朝中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争权夺利之事时有发生。但周庠始终秉持着一颗忠诚之心,坚守正道,尽力维护着朝堂的稳定。他一方面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化解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不断向王建进谏,劝他重拾勤勉治国之心,可惜王建大多时候只是听听而已,并未真正付诸行动。

在这一时期,史书对周庠的作为就没有了记载。或许是周庠在政治斗争中采取了相对低调或中立的态度,逐渐退出了权力核心圈子。或许是因为前蜀所处的地区也历经了多次战争和政权更迭,大量的历史文献在战火中遗失、损毁。

公元918年,前蜀光天元年。王建因病驾崩,其子王衍继位,是为前蜀后主。王衍自幼生长在富贵温柔乡中,生性奢靡浮华,继位后更是变本加厉,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他整日与佞臣内给事王廷绍、欧阳晃、李周辂、宋光葆、宋承蕴、田鲁俦等人混在一起,将这些人封为将军及军使,任由他们干预政事。这些人凭借着王衍的宠信,骄纵贪暴,为所欲为,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朝堂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前蜀的国势也因此急转直下。

周庠见此情景,心急如焚,多次向王衍恳切进谏,言辞激烈。然而,王衍却对周庠的劝谏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王衍欲耗费巨资在宫中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宫殿,以供自己玩乐。周庠得知后,不顾年迈体弱,匆忙进宫,当面劝阻王衍:“陛下,当下民生艰难,百姓尚在温饱线上挣扎,此时大兴土木,耗费无数钱财人力,恐会引发民怨沸腾,动摇国本。望陛下收回成命,将钱财用于赈济百姓,改善民生。” 王衍听后,心中不悦,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朕乃一国之君,享受些又何妨?爱卿不必多言,此事朕已决定,退下吧。” 周庠见状,悲愤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黯然退下。

尽管王衍对周庠的劝谏置之不理,但周庠并未因此而放弃。他深知自己身为前朝老臣,肩负着先主的重托,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前蜀走向灭亡。在朝堂之上,他屡屡与佞臣们据理力争,试图遏制他们的胡作非为;在私下里,他又多次向王衍举荐贤能之士,希望能为朝堂注入一股清正之风,挽救日益衰败的国势。

然而,周庠的努力终究未能扭转乾坤。王衍的昏庸无道,佞臣们的专权乱政,使得前蜀的政治腐败到了极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前蜀的灭亡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不久,周庠因多次进谏忤逆了王衍,被进司徒、同平章事,领武平军节度使。这看似高升,实则明升暗降,被排挤出了朝廷核心权力圈。周庠心中明白王衍的用意,却也并未过多计较,他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长叹一声,不久后便告老还乡,迁左仆射。

公元920年,前蜀乾德二年。王衍任命周庠为永平节度使、云南安抚使,将他遣出京城,表面上仍保有同平章事的荣誉宰相头衔,实则是彻底将他放逐。周庠无奈之下,只得离开京城,赴任途中,他回首望着渐行渐远的都城,心中满是忧虑与悲凉。

抵达任所后不久,周庠便一病不起,最终在这异乡之地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这位为前蜀的建立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臣,就这样带着满心的遗憾与不甘,离开了人世。《十国春秋》评价他:“周庠参赞帷幄,雍容风议,直言无隐,卒秉国钧,殆所谓社稷臣者非邪!”

纵观周庠的一生,称得上是忠臣良相的典范。

他辅佐王建,从一介刺史逐步崛起,成就帝王霸业,此等功绩,不可谓不卓着。在那个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的时代,周庠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把握战机,为王建制定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从攻取阆州摆脱困境,到占领邛州奠定根基,再到力劝王建独取成都、统一两川,每一步都彰显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的决断力。若无周庠,王建或许难以在蜀地站稳脚跟,更遑论建立前蜀政权,成为一方霸主。

前蜀建立后,周庠身居高位,却并未因此而骄奢淫逸、专权跋扈。他心怀天下苍生,心系国家发展,积极投身于政务之中,致力于改善民生、整顿吏治、推动文化繁荣。在他的努力下,前蜀的百姓得以在乱世中享受片刻的太平,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文化艺术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领域人才辈出,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得蜀地成为当时华夏大地上为数不多的文化绿洲。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无奈与悲哀。随着王建的离世,前蜀后主王衍的昏庸无道,让周庠的满腔热血与壮志豪情付诸东流。他虽拼尽全力,屡次劝谏,试图力挽狂澜,却无法改变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最终,他在落寞与孤寂中客死他乡,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