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大战中,赵鼎积极参与军事谋划,他为宋高宗出谋划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建议宋高宗任命韩世忠为前线总指挥,率领宋军抵御金兵的进攻。韩世忠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宋军奔赴淮南战场。在战场上,韩世忠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指挥宋军巧妙地利用地形,设下埋伏,对金兵进行了猛烈的攻击。金兵遭到宋军的突然袭击,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韩世忠趁机率领宋军发起冲锋,宋军将士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与金兵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宋军在韩世忠的带领下,成功地大破金兵,取得了淮南之战的胜利。这一胜利再次沉重地打击了金兵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信心。
除了岳飞和韩世忠,赵鼎还举荐了其他许多优秀的将领,如张浚等。这些将领在赵鼎的举荐下,得到了宋高宗的重用,他们在南宋的抗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赵鼎的举荐贤能之举,不仅为南宋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也为南宋军事力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努力下,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高,逐渐有了与金兵一决高下的能力。
公元1138年,南宋绍兴八年。对于南宋朝廷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宋金和议之事成为朝堂上下争论的焦点。这一年,金朝派遣使者前来,提出了一系列议和条件,其中包括南宋向金称臣、割让土地、缴纳岁币等屈辱性条款 。消息传来,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分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赵鼎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代表,坚决反对与金朝议和。他深知,这些议和条件无疑是对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南宋尊严的极大践踏。一旦接受,南宋将沦为金朝的附属国,百姓也将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在朝堂之上,他慷慨陈词,据理力争,向宋高宗和其他大臣详细阐述了议和的危害。他指出,金朝狼子野心,反复无常,之前多次违背盟约,如今提出的议和条件,不过是其缓兵之计,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削弱南宋的实力。如果轻易答应,不仅无法换来长久的和平,反而会让金朝更加轻视南宋,从而引发更大的危机。然而,宋高宗的态度却让赵鼎陷入了困境。高宗赵构一心只想偏安江南,对战争充满了恐惧和厌倦,他迫切希望通过和谈来换取一时的和平,保住自己的皇位。在宋高宗的坚持下,赵鼎只好参与到和谈的事宜之中。
在和谈过程中,赵鼎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他深知,和谈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运用智慧和策略来为南宋争取最大的利益。他为南宋外交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议和条件,试图在维护南宋尊严的前提下,达成一个相对公平的和约。他坚决不同意南宋对金国称臣,认为这将严重损害南宋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他提出,南宋应该与金国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应以和平共处为原则进行谈判。
同时,赵鼎要求金国归还傀儡刘豫所占据的全部北方地盘。这些土地原本是宋朝的领土,被刘豫在金国的扶持下非法占据。赵鼎认为,收复这些失地是南宋的正当权益,也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必要举措。只有夺回这些土地,才能让南宋的疆域恢复到相对完整的状态,增强南宋的战略纵深和国防实力。
此外,赵鼎主张减少每年向金国缴纳的岁币。岁币的缴纳不仅给南宋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意味着南宋在经济上对金国的一种屈服。赵鼎认为,南宋应该在经济上保持独立和自主,减少对金国的经济依赖。他希望通过减少岁币的数量,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也向金国表明南宋并非软弱可欺 。
赵鼎的这些议和条件,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爱国情怀。他试图通过这些条件,在和谈中为南宋争取到有利的地位,实现以和谈促发展的目的。他希望利用和谈期间的短暂和平,大力发展南宋的经济,加强军事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在未来的对抗中占据主动,实现收复失地的目标。
然而,赵鼎的和谈主张却引起了秦桧的强烈不满。秦桧,这个曾经的主战派,在经历了金国的俘虏生涯后,性格和政治立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一心只为自己的私利着想,为了讨好宋高宗,保住自己的权势,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他认为赵鼎的条件过于强硬,会阻碍和谈的顺利进行,影响他与金国达成妥协的计划。而且赵鼎的刚正不阿和卓越才能,使得他在朝廷中威望极高,成为了秦桧独揽大权的巨大障碍。于是,秦桧处心积虑地谋划着一场阴谋,企图将赵鼎彻底扳倒。
公元1138年,南宋绍兴八年。在秦桧的精心策划下,侍御史萧振出面弹劾参知政事刘大中。这看似是针对刘大中的弹劾,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秦桧的真正目标是赵鼎。刘大中与赵鼎关系密切,两人志同道合,在许多政治事务上都保持着一致的立场。秦桧想通过打击刘大中,可以间接削弱赵鼎的势力,进而达到将赵鼎逐出朝廷的目的。
赵鼎洞悉了秦桧的险恶用心,知道在秦桧的操控下,自己在朝廷中已难以立足。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灾祸,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赵鼎主动请求辞去相位。他的这一决定,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他深知,在与秦桧的这场政治斗争中,自己暂时处于劣势,若继续留在朝廷,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还可能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危险。
赵鼎的罢相,使得南宋的和谈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秦桧得以独揽大权,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与金国进行谈判。他放弃了赵鼎提出的合理条件,卑躬屈膝地接受了金国提出的苛刻要求。南宋最终向金国称臣,割让了大片土地,并增加了岁币的缴纳数量。这样的和约,无疑是对南宋的一种屈辱和伤害,让南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然而,赵鼎的退让并没有让秦桧就此罢休。秦桧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不断对赵鼎进行打压和陷害。
公元1139年,南宋绍兴九年。秦桧指使党羽王次翁弹劾赵鼎,诬陷他曾经接受过张邦昌的伪命,还声称他贪污了都督府的十五万缗钱。这些指控毫无事实依据,纯粹是秦桧为了置赵鼎于死地而编造的谎言。但在秦桧的权势压迫下,赵鼎百口莫辩,最终被贬到了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一带)。
兴化军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赵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态和民生的疾苦。但秦桧却对他穷追不舍,继续指使御史对他进行弹劾。赵鼎被迫再次迁移,被流放到漳州。在漳州,赵鼎虽然过着艰难的生活,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不为秦桧的淫威所屈服。不久,秦桧又责授他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在潮州,赵鼎度过了漫长而艰难的五年时光。他在那里深居简出,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即便如此,秦桧仍然不放过他。
公元1147年,绍兴十七年。秦桧再次下令,将赵鼎贬往更为偏远的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吉阳军地处海南岛的南端,在当时被视为荒蛮之地,瘴气弥漫,疾病横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赵鼎明白,秦桧这是要将他置于死地。
在吉阳军的日子里,赵鼎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他的住所简陋不堪,缺衣少食,身体也每况愈下。更为艰难的是,秦桧还命令当地官员每月向他汇报赵鼎的存亡情况,这无疑给赵鼎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赵鼎知道,秦桧不会轻易放过自己,自己的生命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为了不连累家人,他派人对儿子赵汾说道:“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 在这种绝境之下,赵鼎最终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绝食。他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向秦桧的暴行发出了最后的抗议,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绝不屈服的坚定决心。从那一天起,赵鼎开始拒绝进食,无论旁人如何劝说,他都不为所动。他静静地躺在那张破旧的床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毅与坦然。
最终,赵鼎在吉阳军的寓所中,怀着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绝食而亡,享年六十三岁。消息传出后,天下的百姓悲痛万分,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正直、忠诚的大臣而感到惋惜,同时也对秦桧的恶行更加痛恨。
赵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同样造诣颇深。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个人的心路历程 。
赵鼎身经靖康之变,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变迁,其词中多有伤时念乱之作。他于建炎元年写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开篇便以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日渡江图,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与忧虑。“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句词真切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在那个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赵鼎的这种情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
除了词,赵鼎的诗歌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题材广泛,涵盖了时事、咏物、咏怀等多个方面。在北宋时期及南渡前,诗作大多清新柔婉,如《车驾还汴》:“孝感天心格,忧勤国步艰。贾生休赋鵩,贡禹欲弹冠。白发他乡客,清尊此夕欢。如闻京兆尹,拜表请回銮。”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以及对皇帝回京的期盼,情感真挚而深沉。而经历了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其诗风发生了深刻转变,充满悲愤、沉郁之情,如《雨夜不寐》:“西风吹雨夜潇潇,冷烬残香共寂寥。要作秋江篷底睡,正宜窗外有芭蕉。”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难眠,借景抒情,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
在书法艺术方面,赵鼎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虽然他的书法作品传世极为罕见,但仅存的几件作品却足以彰显其深厚的书法功底。《赵鼎楷书札子》又称《郡寄帖》,是他被贬谪出知泉州期间向张浚奏陈的文书 。此札子全篇采用颜体书写,字体庄重凝重,结构严谨,笔画刚劲有力,显示出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相似的精神气质。从字体中可以感受到赵鼎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也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赵鼎在南宋时期便备受赞誉,其声誉与影响力深入人心。宋高宗赵构对赵鼎的才能极为认可,赞誉有加,称其 “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 。这一评价充分体现了赵构对赵鼎的高度信任和倚重,认为他是上天派遣来辅佐自己实现国家中兴的重要人物,对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名将韩世忠对赵鼎也极为敬重,称其 “赵丞相真敢为者” 。韩世忠作为南宋的着名将领,身经百战,他对赵鼎的这一评价,从侧面反映出赵鼎在面对复杂局势和艰难抉择时,展现出的果敢与勇气。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赵鼎敢于直言进谏,坚持自己的立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与权贵斗争,这种敢作敢为的品质赢得了韩世忠的钦佩 。
胡铨与赵鼎情谊深厚,赵鼎的离世让他悲痛万分,为此写下了《哭赵鼎》一诗,以表达对故友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诗中 “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寄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 ,深切地表达了胡铨对赵鼎以身报国、敢于抗争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赵鼎悲惨遭遇的悲愤之情。在胡铨眼中,赵鼎是一位具有高尚气节和坚定信念的忠臣,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垂不朽,如同泰山般屹立不倒。
脱脱在《宋史》中对赵鼎的评价全面而深刻,他认为赵鼎在担任宰相期间,以固本为先,致力于稳定国家的根本。在他的努力下,南宋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脱脱指出,赵鼎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对于南宋的中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忠诚和智慧,使他成为南宋历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赵鼎最终遭到秦桧的忌恨和排斥,被放逐到偏远的地方,最终抱憾而亡。脱脱对此深感痛心,他认为赵鼎的遭遇是南宋朝廷的一大损失,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后世的众多学者和历史学家,也纷纷对赵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将赵鼎视为南宋的中兴贤相之首,他的政治才能、军事谋略、经济智慧以及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都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典范。他在南宋初年的艰难处境下,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我们回顾历史的辙印时,正是因为有着像赵鼎这样的忠义之士,这个民族方有不屈脊梁。也正是他们,给这个民族之中的华夏儿女,注入了无畏的气节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