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在民心这一块,项羽其实已经彻底输给了刘邦。
公元前206年,范增随项羽入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这段话是范增对项羽说的,范增看出了刘邦的野心,认定刘邦会是项羽最大的阻碍,建议项羽别讲什么仁义道德,直接发兵剿灭刘邦!刘邦封堵函谷关,阻拦天下诸侯,一是以寡敌众,二是失了天下大义,此时攻打刘邦是名正言顺。
事实证明范增是对的,但由于项羽性格的原因,导致这次战争没能爆发。
眼光老辣的范增,无奈之下自编自导了一出“鸿门宴”。
在“鸿门宴”上,高情商的刘邦不断讨好项羽,刘邦集团的谋士见招拆招,运用各种计策瓦解了项羽阵营,导致项羽与范增的意见不统一,最终使刘邦全身而退,气得范增破口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范增是一个很容易意气用事的人,他既不懂得劝说,也不懂得和君王的相处之道。
后来项羽分封各诸侯,范增为项羽提出钳制刘邦的分封之策。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意思很明确,把这些贫瘠崎岖的地方封给刘邦,就是想限制刘邦的发展,但令项羽和范增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反而让刘邦在项羽不过多关注的情况下,得以猥琐发育,为刘邦后来平定三秦争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刘邦粮草匮乏,向项羽提出割地求和,与项羽约定划荥阳而治。
本来项羽已经同意了刘邦的求和请求,但范增却坚决反对。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
范增认为此时正是刘邦虚弱的时候,应该趁机彻底将刘邦击溃,不然以后必定会后悔,于是项羽拒绝刘邦的求和。
事实证明,范增又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预判,这也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如果一切继续这么发展的话,刘邦集团可能就被项羽彻底消灭了。
但关键时刻,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让项羽怀疑范增,疏远范增,范增的性格弱点在这个时候也明显的暴露了出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
范增最终负气离去,在回家的路上,因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一代忠臣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范增七十岁出山,对项羽和项梁叔侄两人忠心耿耿,竭尽全力为项氏集团出谋划策。
在谋略方面,他总能一眼看透敌人的意图,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
但在为臣方面,他既不懂得劝说之法,也不懂得和君王的相处之道,最终落得个悲愤抑郁而终的下场。
但不管怎么说,范增始终是一个好奇计的人,他事事都在为项羽着想,始终都想协助项羽消灭刘邦。他的忠诚、机智和胆略,都极为罕见,也让人刮目相看。
项羽在乌江自刎之时,不肯过江东,无颜面见的不仅是江东父老,可能还有他的“亚父”范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