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贾诩 | 一言可乱国,一策可安邦的三国第一人(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2282 字 12天前

于是,贾诩又去投奔了张绣。

张绣当时占据宛城一带,算是一股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势力。贾诩之所以选择张绣,一方面是看中张绣为人还算礼贤下士,对谋士比较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借助张绣的势力,在这乱世中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且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在张绣帐下,贾诩很快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谋士,张绣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而贾诩也不负所望,多次为张绣出谋划策,帮助张绣抵御外敌,扩充势力。

其中最着名的当属 “宛城之战”。

公元 197 年,曹操率军征讨张绣。当时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气势如日中天。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顺势投靠了曹操。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曹操,得意忘形干了两件欠抽的事,一是强行让张绣的婶婶侍寝,二是和张绣的爱将胡车儿私下来往密切。张绣咽不下这口气,想要反叛诛杀曹操,作为谋士的贾诩也倍感侮辱。于是贾诩立刻为张绣出谋划策,先是设计让曹操放松警惕,然后趁夜突然袭击曹操的营帐。

这一战曹操大败,曹操牺牲了自己的爱将典韦和他最中意的接班人长子曹昂,顺搭进去了自己的侄儿曹安民,曹操自己也险些丧命。张绣还按照贾诩的计策,追着逃出城的曹操打了一圈。

宛城之战的失利对曹操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折损了诸多亲人和猛将,也让他的南征计划暂时受阻。而在张绣麾下的这段时间,贾诩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流谋士的军事谋略和政治远见,帮助张绣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得以生存并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更高的声誉,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他的非凡才能。

公元 198 年,之前浪过头的曹操痛定思痛,前来找张绣报仇。但曹操率大军刚到宛城城下,就听到袁绍要南下进攻许都的消息,吓得曹操赶紧撤军回防。张绣不听贾诩的阻拦,率军追击曹操,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当张绣灰头土脸回到营帐时,贾诩又让张绣赶紧召集军队去打曹操,张绣听之,果然大胜而归。从此张绣对贾诩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公元 199 年,爆发了历史上着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人招揽张绣,张绣准备归顺袁绍。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随后贾诩劝张绣归顺曹操,并为张绣准确地指出了归顺曹操的优势。

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

第二,曹操兵力比袁绍弱,我们归顺曹操,曹操更加看重我们;

第三,曹操有称王称霸志向,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了贾诩,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与张绣结为了儿女亲家。可以说,贾诩为张绣做出归顺曹操的谋划,那是相当的靠谱。

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打得极为胶着的时候,曹军军粮用尽,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泄气了。曹操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向曹操提出了 “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的建议,让曹操采用速攻的作战方式,最终打败了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公元 208 年,曹操占领荆州,此时的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要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天下。贾诩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他劝阻曹操说,此时应该先安抚百姓,稳固占领的荆州等地,等待时机,不宜急于出兵江东。然而曹操并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执意进军,导致自己在赤壁之战中大败。

公元 211 年,韩遂、马超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对抗曹操。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求和条件,被曹操拒绝。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上积极准备,伺机歼敌。随后曹操采用贾诩的离间计,写信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见时机成熟,主动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马超和韩遂。

公元 217 年,当时曹操已经加封魏王,但未立世子。

曹丕求计于贾诩,贾诩一针见血地告诉曹丕,做你爹喜欢的那种人,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

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却说他想到了刘表和袁绍。贾诩看似什么都没说,实际上什么都说了。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不断,最终势力瓦解。曹操听后,顿时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于是当年就立了曹丕为世子。

贾诩虽然指点了曹丕,但他不站队,不参与党争,而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独来独往。

在曹操麾下的多年里,贾诩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参与了诸多重大决策,虽然他的建议有时不被采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谋略对曹操势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他在曹魏阵营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了报答贾诩,曹丕拜贾诩为太尉。同年冬,曹丕称帝,封贾诩为寿乡侯。

公元223年,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多年后,贾诩配享魏文帝庙,唐朝的苏冕在《唐会要》中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纵观贾诩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稳健。

他在军事方面稳健,在政治方面也稳健,甚至在他的性格上也十分稳健。

他的一生贯穿了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形成前的重要阶段,他的每一次谋划都如同在历史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对整个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贾诩既不是什么忠臣志士,也不是什么毒士,他没有那么多的襟抱情怀,不指望名垂青史,他也没有那么多的民族大义,不指望光耀千秋。

他只是一个在乱世之中,洞悉人性,将谋身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