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桓温的首席谋士,或布局朝堂,或纵横沙场,让各方势力或追随其影,或忌惮其威。他也是才华横溢的儒雅墨客,书法神韵翩翩,佛学精义滔滔,与名士共论义理,其才情风采仿若清风徐拂。他以多面之才,在东晋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且独特不凡的深刻印记。
他就是“密札解父”的东晋司徒左长史——郗超。
郗超,字景兴、敬舆,小字嘉宾。高平郡(今山东省济宁市)人,出身高平郗氏。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佛学家,桓温帐下的首席谋士。
郗超出生于东晋的名门望族郗氏家族,其家族在当时的政治与文化领域皆颇有声望。郗超的祖父郗鉴是东晋太尉,在稳定政局等多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父亲郗愔是徐州刺史。在这样一个家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郗超,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饱读诗书,聪慧过人。
然而,郗超却并非传统意义上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他性格豪放不羁,行事风格常常出人意料。他对传统的礼教规范和繁文缛节并不拘泥,而是更倾向于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在世间闯荡。《晋书》记载:“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愔事天师道,而超奉佛。”这种独特的性格特质,在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与人际交往中均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也为他在东晋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舞台上演绎独特的人生篇章奠定了基础。
公元345年,永和元年。会稽王司马昱被授为抚军大将军,征辟郗超为府掾。
公元348年,永和四年。桓温因平蜀之功,进位征西大将军。郗超进入桓温幕府,担任征西府椽,后改任大司马参军。
桓温英气高迈,很少推崇他人,但在与郗超交谈之后,却认为他深不可测,因此尽心礼待。而郗超也一心追随桓温,不久又被授为散骑侍郎。在桓温帐下,郗超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桓温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堪称其幕府的核心智囊。
当时,东晋朝廷内部政治格局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相互角逐。桓温作为手握重兵、权倾一时的大将,心怀壮志,意图在政治上有更大的作为。郗超深刻洞悉桓温的野心与抱负,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在诸多重大事务与决策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晋书》记载:“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
在桓温策划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与政治权谋斗争中,郗超都能精准地分析局势,提出极具前瞻性与可行性的策略建议。他的谋略不仅帮助桓温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如在伐蜀之战等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更在政治博弈方面为桓温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使其在与朝廷其他势力以及其他权臣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从而对东晋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关键的影响,在东晋的政治风云中掀起了阵阵波澜。
公元369年,太和四年。在桓温北伐枋头之战中,郗超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谋略才华。战前,郗超对局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向桓温提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战略建议。
其一,是率领大军直捣前燕的都城邺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凭借晋军初期的锐气与优势兵力,力求一举攻克敌都,从而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战争。此计若能成功实施,将可迅速奠定胜局,使东晋在北方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其二,则是鉴于当时晋军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的实际情况,建议桓温屯兵于黄河、济水一带,先稳固己方阵地,同时控制水路运输要道,确保粮草物资的供应源源不断。在此基础上,耐心等待敌军内部出现破绽或变故,待时机成熟时再发动致命一击。这一计策充分考虑到了战争中的后勤保障与长期对峙的可能性,体现了郗超稳健而周全的战略思维。
然而,桓温在权衡之后,并未完全采纳郗超的建议,而是选择了一条折中的进军路线。结果,晋军在枋头陷入了与前燕军队的长期胶着状态,后勤补给逐渐出现困难,士气也开始低落。最终,在慕容垂等前燕名将的反击下,晋军遭受重创,被迫撤退。《晋书》记载:“温不从,果有枋头之败,温深惭之。”
尽管此次战役以失败告终,但郗超在战前的战略谋划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对复杂局势的精准判断力,其提出的策略在当时的条件下都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若能得以有效执行,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
公元371年,咸安元年。随着桓温权势的扩张,他逐渐萌生了废立皇帝的野心。在这一重大而敏感的政治事件中,郗超再次深度参与其中,成为桓温背后的关键策划者。
当时东晋皇帝司马奕在位,但桓温欲以司马奕无子嗣且有失德之举为由,废黜其皇位,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以此来进一步掌控朝政大权,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郗超在整个废立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手腕与谋略才能。他积极协助桓温罗织司马奕的罪名,编造各种所谓的“证据”,为废立之事制造舆论声势。同时,他在宫廷内外暗中活动,拉拢、贿赂一些关键人物,以确保废立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在郗超的精心策划与运作下,桓温最终成功地发动了这场震惊东晋朝野的废立事件,司马奕被废为海西公,司马昱被拥立为帝,即简文帝。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东晋的政治格局,桓温的权势也因此达到了顶峰,而郗超在其中的谋划与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他也由此成为东晋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各方势力关注与忌惮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