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崔浩 | 他自比张良却远不如张良(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2926 字 12天前

崔浩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南朝刘宋内乱,元气大伤,对北魏构不成直接威胁。北魏要想统一北方,首先就要收拾完北方的这些强国。他对柔然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柔然虽然机动性强,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如社会组织松散、经济基础薄弱等。崔浩向拓跋焘建议,采取长途奔袭、分进合击的战略战术,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摧毁柔然的主力部队。

拓跋焘采纳了崔浩的建议,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在崔浩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北魏军队成功地穿越了荒漠,找到了柔然的主力部队,并给予了沉重的打击。此后,柔然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对北魏构成重大威胁,北魏的北方边境得到了长久的安宁。

公元439年,北魏太延五年。此时的北魏,基本统一了北方,只剩下西北角的北凉苟延残喘。

拓跋焘召集群臣,共同商议讨伐北凉的事宜,结果依旧是一片反对之声,尤其是安西将军李顺反对得最厉害,因为他被北凉人用重金收买了,一直在阻挠北魏攻打北凉。又是崔浩站出来,力排众议,坚决支持拓跋焘攻打北凉。

崔浩通过深入的情报收集和细致的分析研究,对北凉的国情、军事力量、地理形势以及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等方面都有了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他向拓跋焘详细阐述了攻打北凉的可行性和战略意义。崔浩指出,北凉虽然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内部政治腐败,统治阶层离心离德,军队战斗力也并非不可战胜。而且,北魏军队在经过多年的征战后,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士气高昂,具备了攻打北凉的实力和条件。拓跋焘在听取了崔浩的分析后,坚定了攻打北凉的决心。

在战争过程中,崔浩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为拓跋焘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巧妙地利用了北凉国内的矛盾,分化瓦解敌军的抵抗力量。同时,他准确地把握战机,指挥北魏军队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迅速突破了北凉的防线,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随着北凉的灭亡,北魏统一了北方,成为霸主。自此,十六国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后来,崔浩在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屡献奇谋,屡建奇功。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信任,而且很亲近。《魏书·崔浩传》记载:“世祖指浩以示之,曰:「汝曹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朕始时虽有征讨之意,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乃敕诸尚书曰:「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谘浩,然后施行。」

可以说,在当时北魏的朝野中,崔浩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红人。

崔浩常常自比张良。论谋略,崔浩可以跟张良一比,但论自谋和明哲保身,崔浩远不如张良。崔浩掌权后,他笃通道教,主张废佛,极力劝告拓跋焘打击佛教,于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当时“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朝野间怨声载道。

除此之外,崔浩还企图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又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

后来,崔浩主持编修国史,拓跋焘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但崔浩不知道“为尊者讳”的道理,他秉笔直书,将拓跋氏建国时兄弟相残、荒淫残暴的历史,如实写了出来。拓跋焘知道后,倒也忍了。可让拓跋焘没有想到的是,崔浩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记》和《五经注》的碑林,将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的刻了上去,使鲜卑皇族的隐私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鲜卑贵族们得知后,更是怒不可遏,他们认为崔浩此举是故意宣扬皇室的丑事,是对他们的公然挑衅。他们纷纷向拓跋焘告状,要求严惩崔浩。

拓跋焘最初并未在意,但随着告状的人越来越多,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不得不对这件事情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对崔浩进行诬陷,给他罗列了一系列罪名,如受贿贪腐等。

拓跋焘在盛怒之下,下令将崔浩关入大牢审讯。尽管崔浩在狱中极力为自己辩解,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绝境,无法摆脱被治罪的命运。

公元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拓跋焘下诏诛杀崔浩,时年七十岁。

崔浩被关在囚车里,押送到平城南郊处死,押送的士兵在他的头上撒尿。《魏书·崔浩传》记载:“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崔浩被处死后,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这场 “国史之狱” 成为了北魏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政治大屠杀,给北魏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关于崔浩因编纂国史被杀一事,后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国记》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崔浩在北魏朝廷中长期处于高位,权倾一时,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鲜卑贵族的利益。他试图推行的 “齐整人伦,分明姓族” 政策,旨在提高汉族世家大族的地位,削弱鲜卑贵族的特权,这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和抵制。

此外,崔浩在政治上的一些独断专行行为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和忌恨,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扳倒崔浩。而《国记》事件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借口,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利用拓跋焘的愤怒,对崔浩进行了致命的一击。

崔浩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在北魏历史上的影响却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在政治方面,他辅佐三代皇帝,为北魏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制度,如均田制的推广,对于恢复和发展北魏的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实践,尽管他荐举汉族士人担任官职的行为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人才交流与融合,为北魏政权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军事上,他的谋略和指挥才能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作战计划的精心制定以及在战场上的果断决策,都成为了后世军事战略家们研究和借鉴的宝贵经验。他所参与指挥的一系列战争,不仅改变了北魏的政治版图,也对整个北方地区的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崔浩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他通过为皇帝讲授经书,推动了儒家思想在北魏上层社会的传播和渗透,为北魏的文化建设和思想统一奠定了基础。他主持编纂的国史,虽然引发了 “国史之狱”,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他的修史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后人了解北魏早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然而,崔浩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他在宗教政策上对佛教的过度打压,引发了社会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此外,他在政治斗争中未能妥善处理与鲜卑贵族的关系,过于锋芒毕露,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但总体而言,崔浩在北魏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一生是那个动荡时代政治、文化、民族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