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袁袭 | 人称“小陈平”的南吴?臣子第一人(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2868 字 19天前

孙儒大军进入扬州后,发现杨行密已退兵。孙儒释然占领了扬州城,却也陷入了粮草短缺、疫病横行的困境。而杨行密在庐州得以休养生息,招募新兵,扩充实力,为日后的反击积蓄了力量。袁袭的这一决策,看似退缩,实则以退为进,为杨行密保存了有生力量,在绝境中寻得了一线生机。

在退回庐州的途中,袁袭的目光始终敏锐地观察着四周的局势。他深知,此刻局势动荡,人心不稳,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当大军行至海陵附近时,袁袭注意到了海陵镇使高霸。

高霸,是淮南节度使高骈的旧将,手握重兵,在当地颇具影响力。袁袭察觉到高霸对杨行密并非真心归附,其心中另有盘算。他向杨行密进谏说,高霸这个人,表面上看是来归附我们,实际上是摇摆不定、犹豫不决。他在海陵已经盘踞很久了,根基相当深厚。当下咱们军队的形势十分危急,很难保证他在关键时候不会背叛我们,转身和孙儒勾结到一块儿,然后给咱们军队来一记致命打击。要是不赶紧除掉他,日后肯定会成为咱们的心腹大患。

杨行密听后,心中一惊,他虽然也对高霸心存疑虑,但念其主动来投,且手下兵力可观,本想加以利用,抵御孙儒。如今听袁袭这么一说,顿感事态严重。他皱眉沉思片刻,问道:“若杀高霸,其部众必乱,如何是好?”

袁袭早有谋划,他不慌不忙地告诉杨行密,主公您可以先凭借军队的命令召唤高霸前来,等他到了之后,安排好埋伏的士兵将他擒获,之后去安抚他的部下,向他们讲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把他们收归到您的旗下。这样的话,既能够消除潜在的危险,又可以增强我们军队的实力。杨行密依计而行,以犒军为名,召高霸前来。高霸不知是计,欣然赴约。刚入营帐,便被伏兵擒住。杨行密按照袁袭所言,迅速安抚高霸部众,将其编入自己的军队。这一果断举措,不仅消除了潜在的威胁,还让杨行密的兵力得到了补充,为日后的发展增添了几分底气。袁袭在关键时刻的精准判断与果断决策,再次展现出他作为谋士的卓越才能,助力杨行密在乱世中一步步站稳脚跟。

在庐州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杨行密的势力逐渐恢复,麾下兵马日益精壮,粮草辎重亦颇为充足。此时,他的心中又燃起了进取的火焰,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的洪州,欲图进一步拓展疆土。

杨行密召集众将,于军帐之中展开地图,手指洪州之地,豪情万丈地说道:“今我军兵强马壮,庐州之地已难满足发展所需,洪州富庶,若能取下,必可大壮我军声威,诸位以为如何?”众将闻言,或点头称是,或面露犹豫之色,一时议论纷纷。

袁袭却在一旁沉默不语,待众人声音渐息,他才缓缓开口说,洪州这个地方虽然富庶,但当下并不是我们进攻夺取它的好时机。洪州节度使钟传,已经在这片区域经营了许多年,很受当地百姓的拥护。他所推行的政策法令十分严明,他的军队训练得也很有章法,作战能力强,而且洪州的城防更是坚固无比。再者,钟传这个人为人宽容仁厚,擅长招揽贤能的人才,他的手下有众多足智多谋的谋士,也有许多勇猛的将领。咱们的军队要是轻率地向西进军攻打洪州,恐怕不太容易取得胜利,反而可能会遭受严重的损失。

杨行密听后,心中一凛,眉头紧锁,问道:“依先生之见,我军当向何处发展?” 袁袭上前一步,指着地图上的宣州,神色从容地说,主公您看,宣州这个地方,当下局势混乱不堪。现任刺史赵锽,原本是秦彦的下属,秦彦死后,他虽说暂时占据了宣州,但是根基一点儿都不稳固,当地百姓也并不真心归附他。而且赵锽这人十分自负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待下属又极为苛刻严厉,他的部下大多心怀不满,颇有怨言。咱们军队要是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打,就如同摧毁干枯的草木一样容易,肯定能够一下子就拿下宣州。把宣州作为咱们的立足之地,然后再谋划向西发展,这才是最好的策略。

杨行密听了袁袭的分析,心中豁然开朗。在这乱世之中,每一步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袁袭之言,如拨云见日,让杨行密看清了局势的关键所在。当即,杨行密采纳了袁袭的建议,将西进洪州的计划暂且搁置,转而将矛头指向了宣州。

确定战略方向后,袁袭开始精心谋划攻取宣州的每一个细节。他先是派出多路细作,潜入宣州,打探城中兵力部署、粮草储备、民心向背等诸多情报,做到知己知彼。同时,他建议杨行密联合周边势力,共同对宣州形成包围之势。

袁袭知道,和州刺史孙端、上元镇将张雄,二人手握重兵,且与赵锽素有嫌隙,若能拉拢他们,便可事半功倍。于是,杨行密依计而行,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带着厚礼前往二人处游说。在袁袭的谋划下,孙端、张雄被成功说服,答应出兵相助。

一切准备就绪,杨行密大军浩浩荡荡向宣州进发。行军途中,袁袭时刻关注着各方动态,根据情报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当得知赵锽派部将苏塘、漆朗率两万大军驻扎在曷山,企图阻挡杨行密大军时,袁袭向杨行密献计,假装畏惧作战,以此引诱敌人离开城池,等他们离城距离稍远一些的时候,趁他们没有防备而发起突袭。

杨行密依言而行,令大军在曷山附近扎营,坚守不出。苏塘、漆朗见杨行密军久久不战,以为他们畏惧不前,便心生骄纵,欲出城邀功。待敌军出城后,杨行密在袁袭的指挥下,亲率大军如猛虎般扑向敌军。苏塘、漆朗惊慌失措,仓促应战,很快便败下阵来,死伤无数,残军狼狈逃回宣州。

经此一战,宣州守军士气大挫。杨行密乘胜追击,迅速将宣州城团团围住。此时,城中粮草渐尽,人心惶惶,赵锽虽拼死抵抗,却已无力回天。最终,宣州城破,赵锽战死,杨行密顺利占据宣州,势力得到了极大扩张。袁袭的这条计策,不仅为杨行密夺取了一块富庶之地,更为他日后逐鹿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卓越的智谋与战略眼光,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就在杨行密的势力蒸蒸日上,宏图霸业渐显雏形之际,袁袭却突然一病不起。

杨行密心急如焚,遍寻名医为袁袭诊治,不惜耗费重金求购良药,可袁袭的病情却依旧日益沉重。他卧于病榻之上,面容憔悴,身形消瘦,往昔那炯炯有神的双眸也失去了光彩。杨行密时常守在他的床边,紧紧握着他的手,眼中满是悲痛与不舍。

最终,这位为杨行密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的智囊,还是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杨行密闻此噩耗,悲痛欲绝,放声大哭:“天不欲吾成大功耶,何折吾股肱也!” 那哭声,悲恸而凄厉,回荡在军帐之中,令在场众人无不潸然泪下。

袁袭虽英年早逝,但他一生所献的谋略和所立的功绩,却如璀璨星辰,在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那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袁袭的每一条计策都关乎生死存亡,每一次抉择都如同在悬崖边缘行走。他审时度势,精准地洞察各方势力的优劣与破绽;他攻心为上,深知民心向背、军心士气的关键作用;他当机立断,在危急时刻总能为杨行密指明最正确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布满荆棘,充满艰难险阻。

他以非凡的智慧,帮助杨行密在乱世中崛起,从一个庐州刺史逐步发展为称霸一方的诸侯,为日后杨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根基。他的计策,不仅改变了杨行密的命运,更如蝴蝶效应般,对整个五代十国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袁袭的名字,也随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被后人传颂,成为那个乱世中智慧与谋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