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辅佐赵匡胤建立宋朝的首席谋士,也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开国功臣。他不仅是陈桥兵变的组织策划者,也是“杯酒释兵权”的幕后谋划人,更是大宋宏伟制度蓝图的设计者。
他就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人,赵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赵匡胤帐下的首席谋臣。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他的曾祖父赵冀在唐末担任三河县令,?后被追封为吴国公,他的祖父赵全宝在唐末担任澶州司马,后?被追封为赵国公,他的父亲赵迥在五代时担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后唐时期,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连年征战,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州,后又迁至洛阳。
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很欣赏他,并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宋史·赵普传》记载:“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赵普年轻时读书少,没有什么学识,眼看科举之途无望,赵普只好到后周的一些地方去做小吏、当幕僚。据北宋王君玉编着的史料笔记《国老谈苑》记载,赵匡胤下诏亲征李筠,赵普不想留守京师,于是对赵光义说:“普托迹诸侯十五年,今偶云龙,变家为国。贼势方盛,万乘蒙尘,是臣子效命之日。幸望启奏此诚,愿军前自效。”由此可见,赵普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给别人做幕僚混口饭吃。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次年刘词逝世,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朝廷并没有任用他。此后,赵普便在滁州靠教导年幼学童读书识字来维持生计。
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禁军将领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普与赵匡胤初次在滁州见面,两人由此结识。而且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以同宗的情份来对待他。赵匡胤曾与赵普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宋史·赵普传》记载:“太祖尝与语,奇之。”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按律当斩,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就请赵匡胤讯问他们,后来很多无辜的人得以存活。淮南平定后,赵普被补授为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领任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征召赵普为推官,赵普从此成为赵匡胤的幕僚。后来赵匡胤改领义成军节度使和忠武军节度使,赵普一直跟在赵匡胤的身边。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即位,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的消息传来,朝廷上下一片慌乱,宰相范质、王溥未及详查,仓促决定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外敌。赵匡胤领命后,即刻整军出征,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夜幕悄然降临,一场精心谋划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赵普深知时机已至,他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紧密配合,穿梭于将士之间,不动声色地散布着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的言论。这些言论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在军中点燃了燎原之势,将士们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对赵匡胤的拥戴之情溢于言表。
深夜,赵普与赵光义又悄然召集了军中诸将,决心拥戴赵匡胤为帝。为确保万无一失,赵普又展现出了非凡的谋略与细致。他一方面派遣心腹之人,快马加鞭赶回京城,秘密联络赵匡胤的亲信石守信、王审琦等,告知他们行动计划,让他们掌控京城局势,做好内应,以防不测;另一方面,他严令参与兵变的将士们务必约束自身行为,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抢夺财物,务必维持都城的安定,以免引起民众恐慌,动摇根基。
黎明时分,一切准备就绪。睡梦中的赵匡胤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只见将士们手持兵器,齐聚帐前。还未等赵匡胤反应过来,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已披在了他的身上。赵匡胤佯装推辞,面露难色,赵普见状,赶忙上前耐心劝谏:“此乃天意,亦是众望所归。如今外敌环伺,周室无力应对,唯有您能带领我们保国安民。您若不应允,军心必乱,恐生变数啊!” 赵匡胤闻听此言,微微点头,似是无奈地接受了众人的拥戴。
随后,赵匡胤率领大军浩浩荡荡返回京城。由于事先安排得当,石守信等早已打开城门,迎接大军入城。城中百姓见大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心中稍安。在一片看似平静却又暗藏波澜的局势下,赵匡胤胁迫后周恭帝禅位,顺利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即宋太祖。赵普因辅佐有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宋史·赵普传》记载:“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从此,赵普成为了赵匡胤身边最为倚重的谋士,开启了他在宋朝政坛的传奇篇章。
宋朝初立,根基未稳,内有武将骄纵、藩镇割据的遗患,外有北汉、契丹等强敌环伺,局势依旧严峻。
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后周旧臣、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臣服于赵匡胤,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高官,悍然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李筠盘踞潞州多年,麾下兵强马壮,且潞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的叛乱无疑是给新生的宋朝政权一记沉重的闷棍。
赵普审时度势,力主赵匡胤亲征。他向赵匡胤进言道:“李筠久居潞州,深得军心,若不亲征,恐难震慑叛军,且易引发连锁反应,使其他观望势力蠢蠢欲动。陛下亲征,可彰显天威,鼓舞士气,一鼓作气平定叛乱。”赵匡胤起初有些犹豫,毕竟京城初定,诸多事务缠身,但在赵普的再三劝说下,最终下定决心御驾亲征。赵普主动请求随军出征,赵匡胤笑道:“你能够胜任战事吗?” 赵普回答:“臣虽不擅冲锋陷阵,但可为陛下出谋划策,协调诸军,确保此战必胜。”
大军出征,一路上赵普不离赵匡胤左右,为他分析战局,提供应对之策。当宋军行至长平,与李筠叛军对峙时,赵普观察到叛军虽气势汹汹,但阵型松散,且后方补给线过长。他向赵匡胤建议:“可派一支奇兵,绕道敌后,截断其粮草辎重,使其军心大乱,我军再伺机而动,必能大破敌军。”赵匡胤依计而行,派遣石守信、高怀德率精锐部队抄小路突袭叛军后方。李筠叛军果然阵脚大乱,宋军趁势发起猛攻。随后,赵普提出“倍道兼行,掩其仓卒”之策,赵匡胤深纳其言,举兵速进。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李筠走投无路,自焚而死。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七月,原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据扬州起兵作乱。李重进在淮南经营多年,根基深厚,麾下将士多为精锐,且扬州城高墙厚,易守难攻。赵匡胤起初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却迁延未克。
赵普见此情形,忧心忡忡,他向赵匡胤进言:“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将士们难免心存顾虑,且李重进熟悉兵法,久守扬州,若不速战速决,恐战事胶着,对我大宋不利。陛下宜亲征,以雷霆之势震慑叛军,方可扭转战局。” 赵匡胤听从了赵普的建议,十一月,亲率大军从征扬州。赵普在军中协助赵匡胤调度兵马,筹备攻城器械,同时对扬州城展开心理攻势,散布朝廷宽大处理的消息,以瓦解叛军军心。在宋军的强大攻势下,扬州城终于被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让宋朝政权暂时站稳了脚跟,从献策亲征的意义上来说,赵普功不可没,被迁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并获赐住宅一栋,赵普是赵匡胤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人。《宋史·赵普传》记载:“从平上党,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赐第一区。”
但赵普深知,这些只是治标之策,要想彻底杜绝武将叛乱、藩镇割据的乱象,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军政制度。
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赵匡胤询问赵普国家长治久安之策,赵普认为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赵匡胤心中一动,连声称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宏伟计划,就此在君臣二人的谋划中酝酿而生,赵匡胤开始着手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赵匡胤将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为防他人效仿,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赵匡胤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他们手握重兵,赵普却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 赵匡胤听后,心中一凛,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同年七月,赵匡胤在晚朝后,将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过三巡,赵匡胤屏退侍从,长叹了一口气,对众将说道:“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尽。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 众将面面相觑,不知其意,纷纷询问缘由。赵匡胤接着说:“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石守信等人惊恐万分,纷纷下跪表忠心,恳求皇帝饶命。赵匡胤见时机已到,便顺势说道:“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等将领纷纷上表称有病,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免去他们的禁军职务,改到地方任节度使,同时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银财宝、良田美宅,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 “杯酒释兵权”。赵普在其中的谋划与推动作用至关重要。通过这一举措,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成功收回了禁军兵权,消除了武将拥兵自重的隐患。
“杯酒释兵权”之后,赵普着手谋划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建议下,赵匡胤又进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在军事上,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将领不随军调动,使得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避免了武将与士兵之间形成过于紧密的关系,防止武将专权;同时,将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三衙互不统属,分别负责统领禁军,而调兵权则归枢密院,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掌控。
在行政方面,赵普协助赵匡胤削弱藩镇权力。唐朝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不但掌握行政权、兵权和司法权,而且所有赋税收入全归地方,很少向中央缴纳。赵匡胤下诏规定,各州所收民租,除日常开支外,其他全部送往京师,并向各地委派转运使,专门负责征收钱物的运输,从此,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此外,赵匡胤还从中央派遣朝官去地方任知县,这些知县因为本身级别比县级要高,又是朝廷委派,敢与节度使抗衡,自然削弱了节度使对属县的控制。赵匡胤又在各州设置通判一职,凡兵民、钱谷、狱讼等州府公事,须节度使与通判连署,一起签字方能生效,通判奏事还可直达皇帝,节度使的权柄被大大削弱。
在政治制度上,赵普主张改革官制,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此分摊宰相的权力,又令其相互制衡。枢密使掌管天下兵权,由皇帝直接领导;三司计相负责财政收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宰相则主管行政事务,处理日常政务。这样一来,相权被分散,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宋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至此,自中唐以来藩镇擅权的隐患被彻底解决。而赵普,作为赵匡胤最为倚重的谋士,在这些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决断力,辅佐赵匡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正是在赵普的协助下,宋朝制定了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等一系列祖宗之法。赵普为皇帝稳定了政局,加强了君权,同时也埋下了两宋三百年重重危机的种子。
公元962年,北宋建隆三年。赵普因献策之功,被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同年,赵普在后周王朴“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基础上,完善统一策略,赵匡胤挥师南下,开始统一战争。宋军先攻克湖南、湖北,又攻占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江南。南方皆定后,宋朝开始图谋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