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六是厚农桑,聚焦于农业发展。鼓励各地官府与百姓积极探寻农桑之事的利弊,每年二月组织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农田水利工程,并将成果上报。通过这些举措,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为国家的经济根基注入活力。
其七是修武备,鉴于北宋冗兵却战斗力不强的困境,尝试将募兵制改回唐代府兵制,让士兵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训练,既减轻财政负担,又能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国防力量,确保国家边疆安稳。
其八是减徭役,旨在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合并基层单位,裁撤不必要的差役人数,让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缓解社会矛盾。
其九是覃恩信,要求朝廷务必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得让减负等措施沦为一纸空文。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的恩泽,增强民众对朝廷的信任与拥护,稳固国家统治基础。
其十是重命令,强调朝廷法令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重视法令的制定与执行,做到有令必行,有法必依,杜绝朝令夕改的乱象,树立朝廷公信力,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这些改革措施,切中北宋时弊,大部分得到宋仁宗的采纳,并颁行全国。富弼在新政推行过程中,全力辅助范仲淹,不遗余力地落实各项政策。然而,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视新政如眼中钉、肉中刺,联合起来百般阻挠。他们散布谣言,恶意攻击范仲淹等革新派人士结党营私、滥用职权,试图混淆视听,误导宋仁宗。宋仁宗起初对新政满怀期待,但面对保守派强大的反对势力,渐渐心生犹豫。加之改革过程中,一些复杂问题逐渐浮现,让宋仁宗对改革的信心产生动摇。
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被贬至邓州,短暂的 “庆历新政” 宣告失败。庆历新政失败后,富弼自请外出,以资政殿学士任河北宣抚使。两年后,被授给事中,移知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
彼时,正值河朔一带洪水泛滥,灾情极为严重,五十余万灾民流离失所,纷纷涌入青州境内。富弼见此惨状,心急如焚,毫不犹豫地动员所属各州县,全力腾挪公私房舍十万余间,用以妥善安置灾民。有人忧心忡忡地劝他谨慎行事,莫要一次性接纳如此众多的灾民,以免万一出事,难以向朝廷交代。富弼却目光坚定,决然回应道:“我岂能因一己之安危,而弃数十万百姓的性命于不顾?”
他将灾民分散安置,组织当地官吏分区管理,确保各项救助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富弼苦口婆心地劝说本地富户捐献粮食,开仓赈粮,以供应灾民的饮食所需。为了让灾民能够自救求生,他还下令,山林坡泽中一切可供食用的物产,任凭灾民采集。
在救灾过程中,富弼充分发挥地方乡绅的力量,借鉴前朝的纳粟补官制,鼓励他们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并安排小吏将各户捐赠明细记录在册,待灾情过后依据捐赠多寡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极大地调动了富户豪绅的积极性,使得政府筹集到更多的救灾钱物,惠及了更多灾区饥民。
为了保障灾民的身体健康,富弼及时制定区域隔离防控瘟疫的方针。他筹划征集了大量政府与私人空闲住所,用来安置来到青州的灾民,并将本地受灾区域划分,进行有序的隔离和救助。还在交通要道处张贴布告,引导灾民们及时分散到邻近的村庄中去,妥善安置灾后流民,保证流民有栖身之处,以此降低伴生性瘟疫的风险。他还为在灾难中的死者设置大冢葬之,曰 “丛冢”,保护灾民生存环境的卫生,避免瘟疫的发生。
富弼还极为重视人情关怀,每隔五日,便派人带着酒肉饭糗前去慰藉灾民,其心意真挚诚恳,让参与救灾的官吏与灾民们都深受感动,人人皆愿为救灾尽力。
到了第二年夏天,青州一带粮食丰收,富弼依据灾民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发放归家口粮,帮助他们顺利返回家乡。富弼成功救活了大量灾民,还从灾民中招募选拔了一批青壮年当兵,既解决了流民为患的问题,又充实了军队力量。
富弼这一系列赈灾方法,简便易行却又周密可靠,成效卓着,与以往将灾民聚集在城郭中,煮粥赈济,导致疫病流行、灾民相互践踏的混乱救灾方式截然不同。此后,他的救灾模式成为典范,各地纷纷效仿。朝廷得知富弼的功绩后,欲对他进行奖赏,富弼却坚辞不受,他认为救灾济民本就是地方官的职责所在,能救活数万人,远比追求高官厚禄要有意义得多。
富弼在青州任职三年多,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他离开青州时,百姓在瀑水涧旁修筑 “富公亭” 以作纪念,后改建为 “富公祠”,以铭记他的恩泽。
公元1055年,北宋 至和二年。富弼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又一高峰,他与文彦博一同升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位忠臣,同年,富弼的母亲病逝,他依循礼制,辞官回乡守孝。
宋英宗即位后,对富弼这位老臣极为敬重,召他为枢密使。但富弼因足疾缠身,难以胜任繁重政务,无奈解职,英宗进封他为祁国公,以表尊崇。
公元1068年,北宋熙宁元年。富弼入朝觐见。此时的宋神宗年轻气盛,锐意进取,向富弼询问治国之道与边疆事宜。富弼知道宋神宗心怀壮志,却仍诚恳劝谏:“陛下即位不久,应当广布恩德施行恩惠,希望二十年不提用兵之事。” 他深知战争劳民伤财,国家历经多年动荡,亟需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宋神宗虽未当场表态,但富弼的话语无疑在他心中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公元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启变法之路。富弼与王安石在治国理念上存在诸多分歧,他深知变法牵扯甚广,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社会动荡,故而多次以足疾为由,请求辞官归乡。宋神宗对这位老臣颇为倚重,多次挽留,询问他何人可堪大用,富弼举荐文彦博,对王安石却避而不谈。最终,富弼被授武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后改任亳州。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旨在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国家的财政困境。但富弼认为,此举虽在短期内可聚敛财利,却会使民心离散,动摇国家根基,故而坚决不执行。提举官赵济弹劾富弼抗旨不遵,侍御史邓绾也请求严惩,富弼因此被罢相,以左仆射之职改判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富弼顺势请求退休,宋神宗念其多年功绩,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让他退居洛阳。
在洛阳,富弼常与司马光等旧党人士交游,他们一同对新法进行深入探讨,愈发觉察到其中隐藏的弊端。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因操之过急、用人不当等诸多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青苗法,作为变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意是在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助其度过难关,待秋收后再连本带利归还,既解百姓燃眉之急,又可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但实际执行时,却演变成了强制摊派,地方官员为求政绩,不管农民是否需要,一律强令借贷,且利息颇高,许多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富弼痛心疾首,多次上书朝廷,直言青苗法 “名为便民,实乃扰民”,恳请神宗皇帝能洞察其中利害,废除这一害民之法。
免役法推行后,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百姓轮流服役的繁杂模式,改为缴纳免役钱由官府雇人代役,看似合理,实则加重了普通百姓尤其是贫苦农户的负担。原本无需服役的富户、权贵,凭借权势与财力,设法转嫁负担,使得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富弼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悲愤写道:“免役之法,行之未久,已见民力凋敝,如此下去,恐生大乱。” 他向朝廷谏言,应重新审视免役法,根据百姓实际贫富状况合理分摊役钱,莫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市易法旨在平抑物价,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由官府参与商业经营。可在实施中,官府凭借权力低价收购商品,高价卖出,与民争利,致使许多中小商贩纷纷破产失业,商业市场一片萧条。富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在洛阳组织当地士绅联名上书,痛陈市易法对民间商业的毁灭性打击,呼吁朝廷回归自由市场,让商业自然发展,莫要过多干预。
富弼的这些谏言,在当时被王安石的新党视为守旧、顽固不化之举。新党人士认为,富弼等旧党因循守旧,只知维护旧有的利益格局,不懂与时俱进,变革创新。但富弼心中明白,他所坚持的,并非是对旧制的盲目守护,而是基于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的深沉考量。国家政策的变革,须稳步推进,贴合国情民意,若一味求新求快,不顾实际后果,必然会引发社会动荡,动摇国本。
在洛阳的岁月里,富弼不顾自身处境艰难,始终以笔为剑,以言为刃,与新党推行的新法据理力争。他的言论虽未能即刻扭转新法推行的大势,却如暗夜中的火把,为那些在新法困境中挣扎的百姓带来一丝希望,也为后世评判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不同视角,让后人能更为全面、客观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
公元1083年,北宋元丰六年。富弼在洛阳家中安然逝世,终年八十岁。宋神宗闻讯,辍朝三日,亲撰祭文祭奠,追赠太尉称号,上谥号 “文忠”,以表彰他一生的忠诚与功绩。北宋元佑元年,富弼配享宋神宗庙庭。
富弼一生,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从政五十余载,为北宋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他初入仕途,便以直言敢谏闻名,心怀家国,关注民生,为朝廷的决策提供诸多良策,力挽狂澜于内忧外患之际。庆历新政,他与范仲淹携手并肩,试图为北宋破除积弊,虽壮志未酬,却为后世的改革者照亮了前行之路,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出使辽国,他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唇枪舌剑之间,维护了国家尊严,稳定了边疆局势,使百姓免受战火涂炭。在地方任职时,他济世安民,无论是抗洪救灾,还是安置流民,都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悲悯的为民情怀。
富弼为人清正廉洁,好善嫉恶,恭俭好修,备受时人敬重。范仲淹赞其为 “王佐才也”,欧阳修称 “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叶清臣亦言 “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苏轼更是将他与韩琦、范仲淹、欧阳修并称为人杰。
富弼的一生,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忠诚、智慧、担当与仁爱。他以一介书生的身躯,守住了大宋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