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彦博 | 深受四朝皇帝敬畏的北宋潞国公(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5242 字 12天前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文彦博充分展现了他的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他亲自指挥官军在北城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喊杀声震天动地,使得起义军误以为宋军的主攻方向在北城,纷纷将兵力调往北城进行防御。而与此同时,在南城挖掘地道的宋军士兵们则在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他们日夜奋战,终于成功地挖通了地道。随后,文彦博下令北城和南城同时发动进攻。北城的官军继续猛攻,吸引起义军的主力;而南城的宋军则通过地道迅速潜入城内,对起义军发起突然袭击。起义军在宋军的两面夹击下,顿时陷入混乱。经过一番激战,宋军最终成功击败了起义军,捕获了王则,成功平息了这场叛乱。

文彦博因平叛之功,声名大振。宋仁宗对他的表现极为满意,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将贝州改名为恩州,寓意着朝廷对平息叛乱的感恩和对百姓的恩泽。同时,文彦博因功升任礼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正式成为北宋的宰相。这一任命不仅是对文彦博个人才能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他在北宋政治舞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公元1049年,北宋皇佑元年。文彦博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显着的功绩,增任吏部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同时肩负起监修国史的重任。这一时期,北宋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和军事困境,庞大的军队数量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文彦博与枢密使庞籍经过深思熟虑,共同上奏朝廷,提出了裁汰冗兵的主张。

他们认为,当时北宋军队中存在着大量老弱病残以及战斗力低下的士兵,这些冗兵不仅耗费了巨额的军费开支,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百姓负担沉重,而且在实际作战中,不仅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反而可能影响军队的整体战斗力。经过详细的统计和规划,他们提议裁撤六万名老弱病残士兵,让他们回归原籍,自谋生计;同时,将另外两万名士兵调离一线部队,以优化军队结构,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然而,这一主张一经提出,便在朝廷中引发了轩然大波。许多大臣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些士兵长期依赖国家供养,早已习惯了军队生活,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这些士兵大多习练过弓箭刀枪等武器,如果将他们遣散回乡,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很可能会沦为盗贼,危害社会的安定。大将李昭亮更是忧心忡忡地奏道:“这些兵士依靠国家吃饭穿衣时间长了,不愿当农民,同时,又都习练弓箭刀枪,一旦散落民间,必将成为盗贼。” 宋仁宗听了大臣们的意见后,也陷入了深深的疑虑之中,裁军一事关系重大,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于是,他再次召集文彦博和庞籍,询问他们对这些反对意见的看法。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皇帝的疑虑,文彦博表示:“如今国家财政吃紧,百姓生活困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供养的冗兵太多。若不裁撤这些冗兵,国家财政将难以恢复元气,百姓的生活也无法得到改善。至于大臣们所担心的裁撤士兵聚而为盗的情况,万一真的发生,我和庞籍愿意以死抵罪!”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展现出了一位政治家的担当和胸怀。

宋仁宗被文彦博的忠诚和决心所打动,经过反复权衡利弊,最终下定了裁军的决心。在文彦博和庞籍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裁汰冗兵的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充分考虑到了被裁士兵的安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机会等,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回归社会,重新开始生活。令人欣慰的是,裁汰冗兵后,并没有出现大臣们所担忧的盗贼横行的情况。相反,这次裁军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国家的财政负担得到了极大的减轻,原本用于供养冗兵的大量资金得以节省下来,这些资金被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等方面,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军队的结构得到了优化,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提高,使得北宋军队在应对外部威胁时更加从容和有力。

文彦博和庞籍的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也为北宋王朝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北宋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

公元1050年,北宋皇佑二年。文彦博与宋庠共同向朝廷提出建议,主张在季秋时节于明堂举行大飨之礼。他们认为,明堂作为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举行祭祀大典的重要场所,举行大飨之礼不仅能够彰显对天地祖宗的尊崇,还能祈求国家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建议得到了宋仁宗的高度认可,随后,朝廷开始着手筹备相关事宜。同年,文彦博升任礼部尚书。宋仁宗下令文彦博与宋庠、高若讷、王洙等学识渊博、精通礼仪的大臣共同编修《大飨明堂记》。

在编写《大飨明堂记》的过程中,文彦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学术专长。他组织众人广泛收集各类历史资料,包括古代的经典文献、历代王朝的礼仪制度以及本朝以往举行祭祀活动的记录等。同时,他还鼓励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各种礼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他的带领下,众人齐心协力,经过辛勤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大飨明堂记》二十卷以及《纪要》二卷的编写工作。

这部着作详细记录了明堂大飨之礼的起源、发展、具体仪式流程以及相关的礼仪规范等内容,成为了北宋时期明堂祭祀礼制的重要文献资料。它不仅为当时的明堂大飨之礼提供了权威的指导,确保了祭祀活动的庄重、肃穆和规范进行,而且对后世研究北宋时期的礼制文化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宋仁宗亲自为这部着作作序,并下令将其镂版印刷,赐予近臣,以彰显对这部着作的重视和对参与编写大臣们的嘉奖。

公元1063年,北宋嘉佑八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赵曙即位后,任命文彦博为成德军节度使。当初,宋仁宗身体不好,文彦博与富弼等人请求立太子。文彦博守丧完毕后,官复原职,判河南府,宋英宗下诏命他到朝廷拜见。宋英宗对文彦博说:“朕被立为太子,是你的功劳。”文彦博严肃地回答:“陛下被立为太子,承继帝统,是仁宗皇帝的意愿,也是皇太后襄赞之功,臣没有什么功劳。而且陛下被立为太子以及继统之时,臣不在朝廷,都是韩琦等人根据先帝意愿而受命行事,臣没有参与。”宋英宗说:“让先帝有所裁择,以及开始创议,你都对朕有恩。”文彦博谦逊地回避,不敢认为有功于英宗。英宗说:“你暂且西去任职,不久就会把你召回朝廷。”不久,即升文彦博为侍中,改镇淮南府,判永兴军,入朝任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公元1067年,北宋治平四年。在位四年的宋英宗驾崩,宋神宗赵顼继位。

公元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解决北宋面临的诸多问题。青苗法规定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其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工程,以保证灌溉,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进而增加政府税收 ;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在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以此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物价和促进商品交流,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然而,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祖宗法制历经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不应该轻易进行大规模的变革。随意更改祖宗法制,可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问题,从而失去人心。文彦博主张维护旧有的制度和秩序,他认为士大夫阶层在国家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皇帝应该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而不是推行一些可能损害士大夫利益的改革措施。在他看来,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举措,如青苗法、市易法等,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文彦博与王安石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不仅仅体现在对具体变法措施的不同看法上,更反映了他们对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差异。王安石主张通过激进的改革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他认为只有打破旧有的制度束缚,才能开创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文彦博则更加注重传统和稳定,他认为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通过渐进式的调整和完善,同样可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这种政治理念的分歧,使得他们在变法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也为后来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

公元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由于文彦博坚决反对变法,且与王安石在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他逐渐在朝廷中处于孤立的境地。最终,文彦博被出判大名府、河南府等地,离开了朝廷的核心权力中心。

公元1083年,北宋元丰六年。文彦博以太尉身份致仕,退居洛阳。在洛阳的岁月里,他并未选择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而是积极投身于文化交流活动中,组织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雅会,其中 “五老会” 和 “耆英会” 最为着名。

“五老会” 成员包括胡瑗、孙复、石介、李之才和文彦博。他们皆为当时的贤达之士,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这五位老人常相聚于洛阳的一处园林,园林中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清幽宜人。他们在亭台楼阁间,或围坐于石桌旁,谈论着经史子集,分享着各自的见解和感悟。从儒家经典的深刻内涵,到历史事件的兴衰成败,他们的讨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他们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碰撞,更是思想的升华。在诗词创作方面,他们互相唱和,以诗言志,以词抒情。他们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每次聚会,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仿佛时间都为他们的交流而静止。

后来,“五老会” 逐渐发展演变成为 “耆英会”。“耆英会” 规模更为宏大,成员多达十三人,除了文彦博,还包括富弼、司马光等当时的文坛巨擘和政界元老。

公元1062年,北宋嘉佑七年。“耆英会”在洛阳富弼的府第中举行了第一次聚会。这次聚会可谓盛况空前,众人一同游览了富弼精心营造的园林。园林中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假山怪石错落有致,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众人在园林中漫步,欣赏着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在宴会上,他们品尝着美酒佳肴,畅谈着人生的喜怒哀乐。酒过三巡,大家纷纷吟诗赋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他们的诗词或豪放洒脱,或婉约细腻,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学风格。其中,文彦博的诗词作品以其雄浑大气、意境深远而备受赞誉。他的诗词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这些雅会的举办,对当时的文化交流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交流方面,雅会为众多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大家在这里分享着自己的学识和见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社会风气方面,雅会的成功举办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高雅的生活方式。人们纷纷效仿,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品德培养。这种风气的转变,使得社会更加和谐、文明,为北宋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1085年,北宋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由于哲宗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向来对保守派大臣颇为赏识,而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在朝廷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司马光深知文彦博的才能和威望,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于是向太皇太后举荐文彦博。在司马光的极力推荐下,文彦博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平章军国重事,成为朝廷的重要辅臣。

文彦博在朝期间,被后世认为是旧党的重要成员,支持司马光退回神宗熙丰时所占城、寨、州、军的主张。经廷议讨论,朝廷最终同意割还西夏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但该策未能换取和平,西夏仍不断侵扰,妥协政策失败。

公元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章惇执政,言官议论文彦博与司马光是朋党,反对王安石变法,诋毁宋神宗,于是文彦博由太师降职为太子少保。同年五月,文彦博逝世,享年九十二岁。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徽宗特别命令将文彦博从党籍中除名,追复他太师之职。赐谥号为“恭烈”,后改谥“忠烈”。

纵观文彦博的一生,从出身名门的少年,凭借聪慧才智崭露头角,到踏上科举之路,步入仕途后一路拼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公正断案,为冤屈者洗清罪名,彰显正义;他抵御外敌,保境安民,为国家的边境安全立下赫赫战功;他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他辅政朝廷,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改革,致力于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尽管在变法之争中与王安石产生分歧,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

在晚年,他组织雅会,促进文化交流,为北宋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即便再度被起用,已年届八旬的他仍心系天下,发挥余热,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文彦博的贤相风范备受后世赞誉,他的忠诚正直、临事果断、心系百姓等优秀品质,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楷模。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对北宋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北宋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史》对文彦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 “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 ,“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这短短数语,是对他辉煌而漫长政治生涯的高度概括,也是十分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