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汪若海 | 南宋初期的顶级谋士(2 / 2)

历史的参谋 田布衣 4128 字 12天前

李允文的归降,为朝廷解决了一大心腹之患。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李允文的部下张用、曹成、李宏、马友等人,虽然表面上跟随李允文归降,但心中仍存疑虑,态度摇摆不定。为了彻底稳定局势,汪若海决定趁热打铁,再次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他亲自写信给张用、曹成等人,在信中,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他们阐述了归顺朝廷的好处。他强调,只有在朝廷的统一领导下,他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对他们的担忧表示理解,并承诺朝廷会给予他们公正的待遇。

在汪若海的努力下,张用率先做出了表率。他率领二十万大军解甲效顺,正式向朝廷投诚。然而,曹成却心存异志,对归降之事犹豫不决。他怀疑朝廷的诚意,担心自己归降后会遭到迫害。曹成的态度,让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汪若海得知曹成的态度后,并没有退缩。他深知,曹成的动摇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局势的稳定。于是,他再次写信给曹成,严厉斥责他的猜疑和犹豫。汪若海在信中言辞犀利,指出曹成的行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若他继续执迷不悟,必将遭到历史的审判。

曹成收到汪若海的信后,恼羞成怒。他认为汪若海是在故意刁难他,于是决定杀掉汪若海,以泄心头之恨。曹成带领着一群亲信,气势汹汹地前往汪若海的住处。然而,汪若海早有防备。他巧妙地利用曹成部下王林对自己的敬重,夜宿王林军帐。在王林的帮助下,汪若海成功地拿到了林军印。凭借着这枚军印,汪若海迅速控制了局势,成功地夺取了曹成的五千人马。第二天,曹成见大势已去,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曹成的逃亡,让其他心怀异志的人也纷纷打消了念头。汪若海乘胜追击,继续写信给李宏等人,劝说他们归降。在汪若海的不懈努力下,李宏等人最终也选择了归顺朝廷。就这样,一场可能引发内乱的危机,被汪若海成功化解。

汪若海招降李允文部后,意识到要想彻底解决各地盗贼问题,还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战略。于是,汪若海结合自己对局势的深入分析,向朝廷献上了《平寇策》。

在《平寇策》中,汪若海详细阐述了他对盗贼问题的深刻见解。他认为,这些盗贼并非天生就是恶人,他们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在乱世中为了生存才走上了这条道路。因此,朝廷不应该一味地对他们进行围剿和镇压,而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和有效的策略,以安抚和招抚为主。他主张,朝廷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接纳这些盗贼,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和职业安排,让他们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朝廷还可以利用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和民情的优势,将他们编入军队,为国家效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消除盗贼对社会的危害,还能够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汪若海的《平寇策》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朝廷决定采纳他的建议,积极开展对盗贼的招抚工作。在招抚过程中,汪若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亲自与盗贼们进行沟通和谈判。他向盗贼们传达了朝廷的诚意和善意,让他们了解到朝廷对他们的宽容和接纳。同时,他也向盗贼们强调了归顺朝廷的好处和意义。

在汪若海的努力下,许多盗贼纷纷响应朝廷的招抚政策。湖湘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终于摆脱了盗贼的侵扰,过上了相对安宁的生活。汪若海的《平寇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他成功地将盗贼转化为了朝廷的力量,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谋略和远见,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责任感。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宋金局势再度风云变幻。金国大将金兀术率领大军,如汹涌潮水般进犯中原,其势锐不可当。南宋守臣们面对金兵的汹汹来势,大多望风而逃,短短不到一月的时间,南宋的中原地区和陕西几乎全部沦陷敌手。

此时,东京副留守刘锜正在赴任途中,听闻金兵南侵,东京(开封)已然失守的噩耗,他完全有机会选择原路返回,保全自身安全。然而,刘锜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军人责任感,率众北上抗敌。他果断弃舟陆行,以惊人的速度,先于敌人六天抵达顺昌。

顺昌,这座位于淮北平原的小城,北濒颍水,南有淮河,东接濠州(今安徽凤阳)、寿州(今安徽寿县),西接蔡州、陈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屏障淮河的关键要口,也是通汴梁的交通要道。距离东京不远的陈州已被金兵攻占,顺昌瞬间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刘锜深知,一旦放弃顺昌,就等于拱手让出淮北,南宋的防线将遭受沉重打击。于是,尽管顺昌无险可据,刘锜依然坚定地选择在此处迎战金兵。

顺昌之战整整持续了十八天。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战斗过程中,刘锜率领的宋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战争初期,金军前哨三千骑兵在顺昌城郊遭遇宋军的伏击,宋军成功擒获金军千户两人,并由此得知金将韩常和翟将军部屯驻在距城三十里的白龙涡。刘锜抓住战机,乘其不备,迅速派兵千余人夜袭敌营,斩获颇丰,初战告捷。此后,双方又多次交战,宋军凭借着高昂的士气和出色的战斗技巧,屡次击退金兵。

然而,金兵并未就此罢休。坐镇开封的金军统帅金兀术得知前锋军连遭重创后,勃然大怒,亲率十万大军,昼夜兼程,行军千里,在不到七天的时间内便抵达顺昌城下。决战时刻,金兀术祭出了自己的看家法宝——“铁浮屠” 和 “拐子马”。

“铁浮屠” 是金兀术精心打造的金国最精锐的重装钢甲骑兵,这些骑兵人马皆披重型盔甲,刀枪难入,自组建以来,在战场上还从未遭遇过败绩。作战时,金兵三人一组,用皮索相连,每进一步,便用拒马拥之,只能前进,无法后退,犹如一道钢铁城墙,向宋军阵地发起猛烈冲击。而“拐子马”则是以铁骑分左右两翼,皆由女真勇士组成,号称“长胜军”,他们行动敏捷,擅长攻坚,在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投入战场,往往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面对金兵如此强大的阵容,宋军将士们的压力陡然增大,不少人心中产生了恐惧和动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汪若海挺身而出,主动前往顺昌,支援刘锜。

到达顺昌后,汪若海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筹备当中。他深入战地,不辞辛劳地走访那些亲身参与战斗的士兵,以及从金兵手中逃脱的百姓,详细了解金兵的兵力部署、战术特点以及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的具体情况。通过与这些人的深入交流,汪若海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结合自己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为刘锜出谋划策。

汪若海与刘锜经过反复商讨,共同制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们决定避开金兵的锋芒,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以智取胜。针对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的特点,他们精心挑选了作战时机和战场。刘锜下令,让宋军将士们在早晨天气凉爽、金兵士气正盛之时,坚守不出,保存实力。而当午后烈日炎炎,暴晒在铁甲上的金兵人疲马乏之际,便是宋军出击的最佳时机。

按照既定计划,刘锜派出五千精兵从南门出击。南门前地势开阔,但地形起伏不平,不利于骑兵大规模冲锋。宋军将士们奋勇争先,持长枪的挑落敌人的头盔,拿巨斧的专砍敌马腿。统制官赵樽、韩直等将领身先士卒,即便身中数箭,依然殊死奋战。有的士兵甚至赤手空拳,抱着敌人一起滚下壕沟,毫无惧色。在宋军的顽强抵抗下,金兵的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阵脚大乱,纷纷败退。金兀术的精锐部队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金兀术不甘心失败,他恼羞成怒,移驻城西,企图将攻城战改为长期的包围战,迫使宋军屈服。然而,刘锜和汪若海并未给金兀术这个机会。刘锜多次派兵趁着夜色,对金兵营地发动突袭。金兵在宋军的不断袭扰下,士气低落,疲惫不堪。后来,由于连日大雨,河水暴涨,金兵的营地被洪水淹没,人马被冲溺者众多。金兀术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残部退回东京。至此,顺昌之战以宋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顺昌之战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士气,也打破了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汪若海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勇敢、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宋军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后,汪若海将自己在战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这场战役的详细分析,写成了一篇《札子》,呈递给南宋朝廷。在《札子》中,他详细描述了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的特点、宋军的作战过程以及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为南宋朝廷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参考资料。

汪若海一生为南宋政权的稳定与复兴呕心沥血,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性格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再加上他始终力主抗金,坚决反对与金国议和,因此遭到了投降派的无情排挤和打压。

南宋朝廷中,投降派势力为了一己私利,极力主张与金国议和,以换取暂时的和平。他们视汪若海这样的主战派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地对其进行打压。汪若海的许多抗金主张和策略,都被投降派以各种理由搁置或否决。尽管他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却无法在朝堂之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

顺昌之战后,汪若海因战功卓着,本应得到朝廷的重用和嘉奖。然而,投降派却担心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会对他们的议和主张构成更大的威胁。于是,他们在朝廷中散布谣言,诋毁汪若海的声誉,试图削弱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在投降派的恶意攻击下,汪若海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晋升,反而多次被贬官。每一次被贬,都意味着他离朝廷的核心决策层越来越远,他的抗金理想也变得愈发遥不可及。

汪若海不仅在政治与军事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在文学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着有《若海集》及《麟书》一卷 。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思想与情感的结晶,更是时代的见证,反映了南宋初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局势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

《麟书》是汪若海的一部重要着作,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深刻的寓意。靖康之变后,京城失守,北宋灭亡,这一沉重的打击让汪若海痛心疾首。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对未来的思考,创作了《麟书》。该书托麟为喻,以俪词作韵语,形式独特,别具一格。书中大旨主用兵之是,斥和议之非,鲜明地表达了汪若海坚决抗金的主张。在当时金兵压境,朝廷内部求和之声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汪若海通过《麟书》,隐晦而又坚定地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只有通过坚决的抵抗,才能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维护民族的尊严。他认为,和议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只有积极备战,主动出击,才能摆脱困境,实现国家的复兴。

除了《麟书》,汪若海的《若海集》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若海集》收录了汪若海的众多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他的博学多才和深刻见解。在政治方面,他的文章常常对朝廷的政策提出批评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在军事方面,他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为南宋的抗金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文化方面,他的文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汪若海的文章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犹如汹涌澎湃的江河,一泻千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对国家大事的论述,还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都充满了力量感。同时,汪若海的作品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他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对百姓的同情,都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真挚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抱负。

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汪若海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去,是南宋朝廷的一大损失,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