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诸子分封(2 / 2)

景熙帝一听到这个名字,心里就涌起一阵难受之感,脸上瞬间浮现出几抹不高兴的神色。

杜御史却早有合适的理由准备着:“臣以为相较于康王、庐江王、北宁王,齐王与十一皇子血脉最为亲近。”

“侄子继承伯父王位岂不是一桩传颂千古的佳话?”

佳话?

嗤!

算什么佳话,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做齐王的嗣子,继承齐王的王位,成为下一位齐王。

绝对不可能……

等等。

景熙帝的思绪突然停顿。

他仔细思量一番,竟觉得把十一皇子过继给齐王似乎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

如果他把小十一过继给齐王,那么……

齐王死后要把自己的王爵之位交给他的儿子,以后传承齐王之位的人都是他的血脉,而不再是齐王的血脉。

想到这里,景熙帝第一次觉得杜御史不再那么聒噪烦人,倒是难得说了些有用的东西。

他的心里满意极了,随口说了句“此事容后再议”,便开头说起了别的政事。

下朝之后,他立马迫不及待地往缀霞宫赶去。

考虑到燕昭仪入宫的年份不算太长,又病了好几年,经历的事情不算太多。

他先是费尽心思地把燕昭仪哄得开开心心,然后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才小心翼翼地说起了想将十一皇子过继给齐王的事情。

然而,即便他已经如此谨慎,燕昭仪还是瞬间红了眼睛,紧接着,晶莹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滑下脸颊。

美人落泪,楚楚可怜,十分惹人怜惜,景熙帝一看,顿时心疼不已。

偏偏燕昭仪纵使心中难过至极,哭得梨花带雨,却仍然表示他是皇帝,他所做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她愿意将十一皇子过继给齐王。

景熙帝觉得燕昭仪如此善解人意,十分理解他,不禁感慨这么多年对燕昭仪的宠爱没有白费。

一阵温存过后,他耐心地和燕昭仪讲述为何要将十一皇子过继给齐王。

燕昭仪感动地抬头看着他:“还是皇上想的周全,小十一以后又有王位,又有封地,以后定然能好好过日子。”

美人如此理解他行事的用意,景熙帝的心里不禁有些得意,当即承诺道:

“等将小十一过继给齐王后,朕就写下一道圣旨,小十一继承齐王之位后就将他的封地向外扩大些。”

燕昭仪埋在景熙帝怀里的脸上悄悄地勾起一个不易察觉的弧度,抬起头却酸溜溜地道:

“皇上对小十一真好,臣妾都要吃醋了呢。”

景熙帝轻点她的鼻尖:“他也是你的孩子,你有什么好吃醋的?”

“皇上~”

燕昭仪撒娇过后,又故作忧心忐忑地问:“皇上,小十一过继给齐王后是不是就要去齐王封地那边生活了?”

“臣妾舍不得小十一。”

说实话,景熙帝又何尝舍得十一皇子,十一皇子是众多皇子中最年幼的,他宠爱了很多年,舍不得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他很快便想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办法。

“朕把齐王召来,到时候小十一住在宫外的齐王府,进宫不难,可经常来看你。”

以前,他觉得齐王十分碍眼,一见到齐王就会想到先帝还在世时自己的无能。

现在一想到齐王,他就会想到齐王百年之后王爵要由他的儿子继承,齐王有没有人上香供奉还要看他儿子的想法,想到这些,他就心情愉悦。

得知这个好消息,燕昭仪再也难掩面上的笑容,娇声道:“皇上圣明。”

*

半月之后,景熙帝正式将十一皇子过继给齐王为嗣子,并同时下旨将几位宗室子分别过继给康王、庐江王、北宁王。

这一系列的决策在朝堂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势力的心思也随之变得愈发复杂起来。

此事之后,朝堂之中请立太子的呼声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前所未有的浩大。

那此起彼伏的声音,仿佛要将整个朝堂都淹没。

就连景熙帝听了,都不由得感到心惊胆战。

听着那一声声“国不可无继承人”的急切呼喊,他猝不及防地意识到,在朝臣们的眼中,自己已然老去。

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坦然面对生死,可如今却发现,当真正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权力的可能流失时,内心的恐惧是如此难以抑制。

那些朝臣们迫切地让他立下继承人,似乎只是为了确保他死后江山能够安稳过渡,而并非真心为他这位帝王的考虑。

如今,他的话语已经无法压制住朝堂之中这汹涌如潮的呼声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他们的眼中,自己已经垂垂老矣,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和威胁力?

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曾经对他忠心耿耿的朝臣们,早已暗中另投新主,在朝着新的权力核心努力着?

本以为自己早已看透生死,能够从容面对岁月流逝和权力更迭的景熙帝,在这一刻,突然生出了强烈的怕死念头。

曾经不想立太子的原因,或许只是单纯地只想在临死前将皇位交给自己最为看重的儿子。

然而此刻,这想法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变为了不想拉出一个人来分享他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利。

*

又是半月悄然过去,在齐王携家眷马不停蹄地上京之际,景熙帝竟再次对他的儿子们下达了一道令人瞩目的圣旨。

他毫无偏袒地给所有皇子都恩赐了封地,就连那些缺胳膊少腿、容貌尽毁甚至丧失生育能力的皇子也无一例外。

不仅如此,他还严令诸皇子必须在三日内启程,奔赴各自的封地。

此一举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震惊了朝野上下的每一个角落。

满朝的朝臣们个个瞠目结舌,皆觉得景熙帝此番行径似乎有些不大正常,简直像是得了失心疯。

他们原本恳请立太子,为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安定稳固。

可景熙帝倒是反其道而行之,竟然要把皇子们纷纷赶出京城。

这怎么能行?

万一哪一日陛下突然驾鹤西去,这偌大的江山又该由谁来继承?

御史们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心中都怀着以死谏之姿来转变景熙帝这疯狂想法,从而名垂青史的念头。

然而,景熙帝却在朝堂之上给出了一个让人一时间难以反驳的理由。

他言辞凿凿地说,他给皇子们赐予封地,其目的乃是为了锻炼考验他们。

谁能把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繁荣昌盛,便会考虑立那个人为太子。

无论朝臣们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景熙帝都坚定不移,一口咬定这便是对皇子们的严峻考验,丝毫不为所动。

朝臣们个个愁眉苦脸,十分苦恼。

他们总不能直言不讳地说不用锻炼,直接表明他们看好谁,谁就是太子吧?

朝堂之上不乏有那一根筋的官员,发现苦劝景熙帝无果之后,真的不顾一切地搞出了死谏这一极端之举。

幸好景熙帝早有防备,在各个柱子旁都安排了侍卫严阵以待。

因而,这场风波并未在朝堂上闹出人命。

经历这场惊吓过后,这位勇敢却莽撞的死谏御史,被盛怒之下的景熙帝当场宣布流放西北。

最后,朝臣无法扭转景熙帝的坚定想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诸位太子的候选者踏上了前往封地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