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咱们的后代子孙从小时候就一直给外国人写信,看来这美丽卡在后世确实有几分能耐。”
轻易就被转移了注意力的妻子也嗯了一声,“是啊。”
“我看后世子孙里,咱们华夏的人明明比美丽卡的人多了去了,说华夏语的人也比说什么英语的人多了去了,结果到头来还是他们美丽卡的话被所有的人学习。”
“不过天幕上这小姑娘说的倒挺让人感动的。”
妻子抿嘴笑了一下,“在明知可能得不到回复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用李华的身份写了几百封的信,而现在这些孩子也终于等到了被回复的契机。”
丈夫捻了捻胡子,“不错,让人很有触动。”
其余朝代感情有些充沛的人也忍不住了。
有人立刻找了一块石头招呼上了自己的朋友,“我们也给后代子孙留下一封信,看看什么时候咱们能收到他们的回信。”
朋友立刻点头,“那可好,你可要记得把我的名字也刻上去。”
“这样后代子孙回信的时候至少知道如何称呼我。”
那人乐了一声,“放心吧,我将咱们两个人的名字都刻上去。”
旁边看着的朋友听到这话忍不住了,撸起了袖子走到旁边,“算了算了,我同你一起来。”
两人一起努力,慢慢的,那石板上就出现了划痕,后面又出现了一个字,最后,又出现了一句问好,“监罟有囿臣公乘得,守丘其臼旧将曼,敢谒后贤者。”
我们是给王打鱼的公乘得和旧将曼,我们俩人现在在给王看守陵墓,后世的君子们,你们好啊。
……
评论区:
【大家知道吗,我们的童年是写信联系他们,他们的童年基本上是挖洞来到中国,而且是非常普遍的,甚至有个游戏,在自己院子里的洞的名字就叫“通往中国的洞”】
【等等,现在我们可以互通了,有没有中国的英语老师和美国的老师互通一下组织一下两个班级的学生真正的书信互通活动?可以写好了拍照片给对方或者留下邮箱?】
【You came so late, I've been writing letters to you all my youth. Now that I've grown up, but luckily you're here你来的好晚,我整个青春都在给你写信,现在我都长大了,但还好你来了】
【亲爱美国朋友非常抱歉,我向你写了许多用拼音的作文,英语很难】
【某种程度上,李华算不算一个全国学生共养的oc】
【我们在写信,他们在挖洞,原来我们一直渴望着相遇】
【在中国小孩冥思苦想给远方的笔友写信的同时,美国小孩正在大洋彼岸的沙滩上挖洞渴望见到地球另一端的新朋友“你好李华,很高兴终于见到你了”】
【是的,当我勉强看得懂小红书上外国人的英语的时候,即便我英语总是不及格,但是那种感觉我就是李华,九年义务教育没白费。】
【天啦,我那一坨英语作文居然有这么感人的意义】
【李华那个懒鬼让我们代笔写了好多年的信啊,他甚至没给润笔费】
【大学没有李华了吧,我就说这小崽子老是让别人替他写信,肯定考不上大学】
【@楼上 考研还是他,他考上了】
【我高中毕业已经十几年了,突然想起来,我那个时候必用Looking forward for your reply(也可能是to,太久没用了都还给老师了)结尾凑字数,虽然我心知肚明不可能会有回复。没想到十几年过去,居然还能收到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