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沙场到宫廷: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路(上)(2 / 2)

玄武门政变夺权

626年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关键支持者一起,铲除了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六月八日,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将所有军政大事的决策权交给他。

成为皇太子后,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释放了宫廷花园中的鹰犬,停止接受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推行简朴严肃的政策,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他还鼓励百官提出治国良策,以安定人心和改善治理。此外,李世民还发布命令,规定皇帝的名字不必每个字都避讳,除非两个字连在一起,从而简化了许多不必要的避讳规则。

随后,李世民进行了多项行政调整:撤销了幽州大都督府,废除了陕东道大行台并设立了洺州都督府,同时废除了益州道行台并设立了益州大都督府。月底,天策府也被撤销。这些改革不仅展现了李世民作为统治者的务实和开明,也为唐朝的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式即位

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渊下诏传位给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正式即位,并尊李渊为太上皇。他派遣司空、魏国公裴寂在南郊举行祭天仪式,宣布大赦天下。这次大赦包括了自618年武德元年以来因直言被流放的所有人。此外,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若无爵位者被赐予一级爵位,六品以下的官员则晋升一等勋级。全国赋税徭役免除一年。9月7日,李世民释放了三千名宫女,让她们回归家庭。

然而,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随即入侵泾州和武功,京师进入戒严状态。9月26日,突厥进攻高陵,但在泾阳遭到尉迟敬德率领的唐军重创,损失一千多士兵。

挂帅亲征

公元626年9月30日,颉利可汗率军抵达渭水之畔,形势骤然紧张。面对突厥大军的威胁,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前往对峙,他义正辞严地指责颉利背信弃义,违背了先前的盟约。随着更多唐军陆续赶到,李世民展示出强大的军事阵容和坚定的决心。

颉利可汗看到唐军纪律严明、气势恢宏,得知己方使者执失思力已被捕,意识到局势对自己不利,心中顿生恐惧。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颉利感到孤立无援,遂请求与唐太宗议和。李世民同意了这一请求,并于10月1日在便桥与颉利达成协议,史称“渭水之盟”。根据协议,突厥军队随后撤退,唐朝成功化解了一次严重的边境危机。

这次事件不仅展示了李世民非凡的领导能力和果敢决策,也彰显了唐朝初期的强大国力和军事实力。渭水之盟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不仅体现了外交智慧与军事力量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巩固了唐朝在北方边疆的安全。

10月5日,颉利献上马匹和羊只,但李世民拒绝接受,要求突厥归还掳掠的中原人口。同月22日起,李世民开始在显德殿庭院训练禁军步骑将领射箭,并亲自考核,中靶者获赏赐。尽管有大臣劝阻,李世民坚持此举,使军队逐渐成为精锐之师。10月27日,李世民颁布诏令,禁止私人设立不合法的祭祀和占卜活动,除了传统的龟甲兽骨五种占卜方式外,其他杂卜一律禁止。

11月8日,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11月5日,未建立功勋的皇族郡王被降级为县公。

贞观记事

627年(贞观元年)正月,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九月十二日,朝廷派遣使臣巡视各州,检查受灾农田,并救济慰问贫困百姓。628年(贞观二年),朝廷派遣使臣巡视关内地区,用钱财珍宝帮助饥民赎回被卖的孩子。因旱灾和蝗灾的影响,李世民于三月二十三日自责并宣布大赦天下。十一月十九日,在京城南郊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

629年(贞观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开始在太极殿处理朝政。六月八日,面对干旱,他亲自审查囚犯的罪状,并派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到名山大川求雨,同时派杜正伦等人安抚关内各州。他还命令文武官员上密封奏章,指出朝政中的问题。十一月二十二日,任命李积为通汉道行军总管,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准备打击突厥。闰十二月十七日,下令为义军成立以来阵亡的士兵建立寺庙,并命虞世南、李百药等人为他们立碑刻铭,纪念他们的功绩。

630年(贞观四年)三月十五日,副总管张宝相活捉了颉利可汗,并将其献至京师。李世民向太庙报告这一胜利。四月二日,李世民在顺天门接受献俘。自此,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请求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李世民也正式册封这些首领。十月一日,李世民驾临陇州,特赦陇、岐二州,并免除一年赋税徭役。

643年(贞观十七年)是唐太宗统治期间的一个重要年份,发生了多件重大事件。二月十九日,唐太宗审查并记录囚犯的罪状。二十八日,他下令将功臣的画像绘制在凌烟阁上,以表彰他们的贡献。三月初二,颁布命令禁止丧葬仪式中的违规行为。初六,齐王李佑发动叛乱,李积奉命前去讨伐。由于旱灾的影响,十四日唐太宗派遣使臣复审囚犯的判罚情况。

四月初六,唐太宗废黜了皇太子李承乾,并将其贬为平民。同日,晋王李治被立为新的皇太子,全国施行大赦,文武官员及五品以上官员若其父爵位较低者可晋升一级爵位,八十岁以上的百姓获赐粮食和布帛,全国庆祝三天。十一日,唐太宗前往祖庙承认自己错立李承乾的过失。

面对持续的旱灾,六月十六日,唐太宗离开正殿,减少膳食,并诏令京官五品以上的官员讨论政事,寻求解决办法。十月初一,设立了各州在京的官署。十一月初三,在京城南郊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初六,再次宣布全国庆祝三天;由于凉州发现了象征祥瑞的玉石,特赦凉州地区。

645年(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前往洛阳宫,准备征讨高丽。皇太子李治留守定州,代为处理国政。四月初六,唐太宗在幽州誓师,并犒劳将士。随后的几个月中,唐军接连取得胜利:李积攻克盖牟城,程名振攻下沙卑城。

九月十八日,唐太宗率军凯旋。回军途中,他在营州用牛羊猪三牲祭奠牺牲的将士,十月二十一日在汉武台刻石纪功。十一月初九,在幽州再次犒劳将士。十二月二十五日,薛延陀部落侵犯夏州,被执失思力击败。646年(贞观二十年)正月初八,夏州都督乔师望再次打败薛延陀军。太宗派遣二十二名使臣按六条标准考核各地官吏。对并州实行赦免政策,起义时的居民免除三年徭役,后来归附的免除一年劳役。

二月初一,随征高丽未立功的官员也获赐勋官一级晋升。三月初七,唐太宗从高丽返回京城,次日因身体不适,由皇太子李治代为处理政事。六月十五日,江夏郡王李道宗和李积讨伐薛延陀,七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病愈,李积再次击败薛延陀军。九月初二,太宗派使臣巡察岭南。铁勒各部族请求尊奉唐太宗为“可汗”。

十一月初一,太宗颁布诏书,规定除了重大事务如祭祀、调动兵马、授予五品以上官职及死刑判决等需奏明他本人外,其他政务交由皇太子处理。这些行动展示了唐太宗在军事上的成就及其对内政的管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士兵和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国家治理的细致安排。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被任命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前往讨伐高丽。二月初四,太宗接见长安的父老乡亲,慰劳他们,并宣布减免京城当年一半的田租,附近地区则减免三分之一。二月十六日,唐太宗下诏,规定随征高丽渡过辽水但未获封赏的有功人员,其犯罪处理与已封官职者相同。三月初七,宜君县获得赦免,从玉华宫林苑迁入宜君县的居民免除三年劳役。四月二十七日,薛万彻在泊灼城击败高丽军。

帝范教子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太宗将自己撰写的《帝范》十二篇赐予太子李治,并告诫他说:“你应该向古代的圣哲贤王学习,而不要效仿我。因为如果以高标准为榜样,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如果以中等标准为榜样,结果可能更低。自登基以来,我犯了不少错误:奢华物品不断,宫殿频繁修建,犬马鹰隼追求无度,四处巡游劳民伤财。这些都是我的过失,千万不要效仿。”

文治武功开创贞观盛世

1.任用人才

李世民登基后不久,按照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设立了弘文馆,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文才。他知人善任,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品德,而不拘泥于出身背景。初期,他延揽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等贤才;后期,则重用了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人,这些人都是忠诚正直且廉洁奉公的官员。此外,像李积和李靖这样的名将也受到重用。

太宗不计前嫌,任命了原属建成系的魏徵和王圭,以及降将尉迟恭和秦琼等人,广纳贤才。他还命令高士廉和令狐德棻等人重新编修《氏族志》,强调个人的品德、言论和功绩,而不再单纯看重家族背景。通过改革科举制度,更多有才华的庶族士人得以进入仕途,大大增加了寒门子弟的入仕机会,为政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此外,太宗采纳了封德彝的建议,让宗室成员出任官职,以此革除他们坐享富贵的习惯,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治理。

2.完善制度

在位期间,太宗对隋朝的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优化。中央朝廷方面,他延续了三省六部制,并设立了政事堂,便于大臣合议政务,同时也确保三省之间能够互相牵制。地方上,沿用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区(道)。他还推行府兵制,结合农业与军事训练;同时发展和完善了均田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等政策。

3.从谏如流

太宗皇帝非常重视谏言,以隋炀帝因拒谏而导致亡国为鉴,即位后积极寻求谏言,扩大谏官的权力,并鼓励臣子直言进谏。魏徵是其中最着名的谏臣,敢于当面直谏,他多能虚心接受。此外,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人也以直言进谏而闻名。据统计,太宗皇帝在位23年间,大概有超过35名官员提出过谏言,其中魏徵一人就提出了200多次谏议,内容涉及数十万字,这些谏议对改进朝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4.重视法治

在法治方面,贞观时期的治理成效显着,社会治安良好,达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理想状态。例如,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仅有二十九人。到了贞观六年(632年),虽然死刑犯人数增至二百九十人,但李世民允许他们回家处理后事,并要求他们在次年秋天自行返回受刑。令人惊讶的是,贞观七年(633年)秋天,所有被释放的囚犯都如期返回,无一人逃亡,显示了当时法律执行的公正性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5.开启贞观之治

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时期,其政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显着减少。至唐初武德与贞观年间,全国仅存约200万户家庭。面对如此残破的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深刻反思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以此为鉴,不断警示自己要节制个人欲望,并积极营造一个开放的政治环境,鼓励臣僚们勇敢地提出谏议,不必担忧触怒龙颜。

李世民治国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与领导才能。他秉持着宽厚包容的原则,善于识人用人,对于贤能之士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听取不同的声音,对谏言持开放态度,致力于吏治的整顿和优化。在经济方面,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如降低赋税、倡导勤俭节约等措施,旨在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此外,他还大力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恢复并弘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通过这些举措,太宗成功地稳定了隋末以来持续多年的混乱局面,为唐朝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成为历史上一段着名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