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2月10日),饱受磨难的文宗皇帝在长安大明宫太和殿离世,享年仅三十三岁。走后被追谥为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唐文宗李昂的一生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试图恢复唐朝的辉煌,却无奈地被卷入了宦官专权的政治旋涡之中,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结语:唐文宗李昂是一位勤政爱民、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推动文化教育发展,并努力削弱宦官势力以恢复朝廷秩序。尽管他展现了非凡的改革精神和坚定的决心,尤其是在“甘露之变”中试图铲除宦官专权,但最终未能克服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复杂的政治局势,导致改革受挫,自己也被软禁。尽管如此,文宗的勤勉与理想主义情怀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于文宗的两件轶事
为人宽厚
在准备举行祭祀仪式期间,面对官员进献相扑艺人以供娱乐的情况,文宗坚持自己清修齐戒的原则,认为此时不适合观赏这样的表演。然而,考虑到艺人们的期待和传统惯例,文宗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允许这些艺人在宫门外表演,并给予相应的赏赐后让他们离开。这一决定既维护了自身的庄重形象,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的尊重和对艺人的关怀。此外,在一次观赏斗鸡时,当一位优伶夸奖斗鸡的好,文宗幽默而大方地将这只鸡赏赐给了那位优伶,显示出他不拘小节、待人宽厚的一面。
善纳谏言
唐文宗李昂不仅在个人品行上展现出宽厚仁慈,更在政治决策中表现出善于接纳谏言的智慧。有一次,学士们颂扬他的美德,但李昂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认为真正的君主美德不仅在于个人生活上的节俭,更在于政治决策是否公正明智。当时,柳公权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政治见解,尽管其他大臣如周墀感到震惊和不安,但李昂却高度评价了柳公权的观点,认为其展现了优秀的谏臣风度。随后,他还提拔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继续担任翰林学士。这表明李昂重视并鼓励直言进谏的行为,愿意接受批评意见来改进自己的统治方式,体现了他作为明君的胸怀与智慧。
历史评价
刘禹锡:
“继体三才理,承颜九族亲。禹功留海内,殷历付天伦。调露曲常在,秋风词尚新。本支方百代,先让棣华春。月落宫车动,风凄仪仗闲。路唯瞻凤翣,人尚想龙颜。御宇方无事,乘云遂不还。圣情悲望处,沉日下西山。享国十五载,升天千万年。龙镳仙路远,骑吹礼容全。日下初陵外,人悲旧剑前。周南有遗老,掩泪望秦川。”
刘禹锡通过这首悼诗深情缅怀了文宗,赞美他继承了天地人三才之理,以仁爱之心对待家族成员,其政绩惠及百姓,如大禹治水般功绩卓着。并歌颂了文宗时期的文艺繁荣,音乐和诗歌至今仍被传颂,并表达了对文宗离开的深切悲痛。
刘昫《旧唐书》:“昭献皇帝恭俭儒雅,出于自然,承父兄奢弊之余,当阍寺挠权之际,而能以治易乱,代危为安。大和之初,可谓明矣。初,帝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
刘昫在《旧唐书》中高度评价了文宗的个人品德与治国理念,称其恭俭儒雅、出于自然,能够在穆宗、敬宗两朝奢靡弊政之后整顿局面,使国家由乱转治。刘昫指出,文宗深受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影响,立志效仿,但因缺乏实际政治手腕,特别是在应对宦官专权问题上未能找到有效解决办法,最终导致“甘露之变”的失败,几乎使国家陷入危机。刘昫认为文宗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虽有治国理想但缺乏实际能力。
欧阳修《新唐书》:“文宗恭俭儒雅,出于天惟,尝读太宗《政要》,慨然恭之。及即位,锐意于治,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唐制,天子以只日视朝,乃命辍朝、放朝皆用双日。凡除吏必召见访问,亲察其能否。故太和之初,政事修饬,号为清明。。。”
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进一步强调了文宗的高尚品德和天生的儒雅气质,以及他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崇敬和锐意改革的决心。欧阳修描述了文宗勤勉治国的形象,经常长时间与大臣讨论国事,并试图通过实际行动如惩处参与弑君的宦官陈弘志来伸张正义。然而,欧阳修也指出文宗性格仁慈但决策不够果断,在应对宦官专权问题上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甘露之变”中忠臣被害,成为文宗的一大遗憾。
吕思勉:1“文宗性恭俭儒雅,出于自然,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其勤政如此。而其俭德尤为难及。且欲创建制度,率百官以俭朴,以挽奢侈之风,亦可谓难能矣。然不能除去宦官,以振纪纲,则终亦徒善、徒法而已。”2“文宗无过,所擢用诸臣,亦莫非公忠体国,起孤寒,有大志,感激主知,思以身任天下之重者。。。”
吕思勉指出,文宗天性恭谨、简朴且儒雅,这些美德皆出自本心。他在延英殿接见宰相时,常常讨论至深夜,展现了对政务的勤奋态度。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的节俭之德,不仅自身实践,还通过创建制度来引领百官提倡俭朴之风,以遏制当时社会上的奢侈风气。
但文宗未能清除宦官势力使得朝廷纪律难以彻底整顿,成为其执政的一大遗憾。关于除宦官之志与选才策略,吕思勉认为顺宗和文宗都意图铲除宦官势力,并愿意提拔出身低微的新进人才。顺宗倚重东宫时期的旧部,彼此了解深厚;而文宗则临时提拔新人,这种做法在当时更为困难,但也显示了他独具慧眼和大胆革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