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臣之间多次一来一回的辩论之后,李泌叮嘱德宗皇帝务必严守秘密,回宫后不要让侍从知晓如何处理这件事。同时,他安慰太子切勿气馁,不可自寻短见,对太子言:“必定不会有此等祸患,望太子更加恭敬孝顺。倘若臣不幸离世,便无法知晓此事如何妥善处理了!”最终,李泌成功解开了德宗父子间的心结。德宗特地在延英殿召见李泌,含泪说道:“若非你的直言相劝,朕恐怕已追悔莫及!太子仁厚孝顺,确实没有其他不当之举。从今往后,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朕的家事,都应与你共同商议。”
李泌在拜谢之余,趁机表示:“臣报效国家的使命已然完成。历经惊悸,亡魂难安(意指因太子之事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已使他心力交瘁),无法再担重任,恳请陛下准许臣乞骸骨,告老还乡。”唐德宗虽致以歉意并加以安慰,却始终没有批准其辞职请求。
此外,在李泌担任宰相期间,针对“徐地重而兵劲”却因地理位置临近敌寇而“常困肸不支”的状况,他提出了将徐州与濠、寿、庐三州及张建封治下的濠、泗二州合并,并建议授张建封为徐泗濠节度使(即后来的武宁军节度使),以此增强实力,对抗平卢镇的威胁,同时确保江淮粮运通道的安全。唐德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张建封在任十年间,成功将徐州打造成为当时着名的雄镇,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泌的晚年与身后荣光
德宗曾与李泌一同探讨过往被罢黜的诸位宰相,李泌在回应中巧妙地进谏,使唐德宗似乎有所领悟。不久之后,唐德宗加封李泌为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并命他修撰国史。然而,李泌认为“大学士”这一称号自唐中宗时期开始,至唐玄宗时仅有张说曾担任此职,因此他坚决推辞。唐德宗尊重其意愿,允准他以学士的身份“知院事”。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唐德宗深感哀痛,追赠他为太子太傅,并赐予丰厚的赙礼以示尊崇。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四十位功臣一同被列入历代帝王庙的从祀之列,享受后世祭祀,彰显了他卓越的功勋与不朽的功绩,为后世所铭记与敬仰。李泌的生平与贡献,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李泌的卓越为政举措
李泌在宫廷决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不仅在朝堂上辅佐皇帝,更在幕后运筹帷幄,精心策划对外战略,与诸位将领紧密配合,助力他们取得胜利,是唐代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政治智慧与才能
1. 协调皇室内部关系:在皇位继承与权力分配的关键时刻,李泌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他力劝唐肃宗任命太子李豫为兵马元帅,避免了因权力分割而引发的内部分裂。建宁王李倓遇害后,他又建议唐代宗追封其为帝,有效缓解了皇室内部的紧张氛围,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在唐玄宗与唐肃宗的父子关系上,李泌巧妙地通过奏章传达双方心意,促使玄宗安心返回长安,确保了皇权交接的平稳过渡。他的这些举措,不仅协调了皇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保障了国家政权的统一。
2. 劝君以宽,彰显政治胸怀:李泌倡导以宽容之心治理国家,特别是在处理与李林甫相关的历史恩怨时,他劝谏肃宗以大局为重,避免因个人情感影响国家稳定。同时,他在个人行为上也体现了这种宽容精神,担任宰相时明确表示不以私仇对待政敌,展现了一位政治家应有的广阔胸襟。
3. 反对妥协,坚守原则立场:面对内乱与外患的双重压力,李泌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在李怀光叛乱和吐蕃索要领土的问题上,他以坚定的立场和明确的理由,说服德宗坚持平叛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有效扞卫了朝廷的尊严和国家的核心利益,彰显了其作为政治家的果敢与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