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后自名武曌)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出身隋朝皇室,父亲为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武则天于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一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4],还有洛阳说 [5]。有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两人,一位是韩国夫人武顺(史书称武顺为其姐,《武顺墓志》称其妹),另一位是郭夫人。
武士彟从事木材买卖,家境殷实。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唐高祖)在河东时,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彟以“元从功臣”身份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6]《中国通史》认为“按照武士彠的官阶爵位来说,应该是属于新升的高级士族了。所以武则天已不是出自庶族地主官僚家庭,而是出自由庶族地主官僚上升的士族官僚家庭” [7]。
武士彟在贞观九年(635年)逝世后,武则天才十二岁。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落井下石,对其母亲杨氏失礼。不久,武则天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 [7]
初入宫廷
武则天题跋像 [13]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驾幸洛阳宫,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8-9]武则天入宫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的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10]
对于李世民在位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则天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李世民驯马一事。李世民有马名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武则天当时侍奉在侧,对李世民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李世民听后,颇为夸赞武则天的志气。 [11]但武则天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开始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武则天依例与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12]
再次入宫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12]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14]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入宫后便生下儿子李弘。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至次年(652年)五月,武则天便被拜为二品昭仪。当时王皇后、萧淑妃经常与其争宠,三人互相谗毁,但李治都没有听信。 [15]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在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望,怜爱并逗弄公主。离开后,武则天趁着没人,竟将公主掐死,又盖上被子掩饰。正好李治来到,武则天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死,啼哭不已,并且惊问侍从,侍从都说:“皇后刚来过。”李治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于是哭泣着数落王皇后的罪过,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李治从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争议,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公主的暴卒,并未言明其死因)。时间一久,李治便想把武则天晋封为一品宸妃 [16],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 [17]
废王立武
乾陵的唐高宗与武则天塑像 [168]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李治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一般认为,李治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李治政治上的“盟友”。
永徽六年(655年)三月壬戌,武则天编写《内训》一书, [221]同年中书舍人李义府首起支持“废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重赏,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见机行事,也都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李治见有不少人支持,于是再生废立之意。而元老李积又表态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使李治、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十月十三日,李治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囚于别院 [18];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李治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贬。十一月初一日,举行了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仪式。 [2]
永徽七年(656年),武皇后进见宗庙,唐高宗追封其父武士彟为司徒,附祭于唐高祖的宗庙。母亲杨氏也加封代国夫人,武则天便撰写《外戚诫》献于诸朝,解释讥噪。 [222-223]
显庆二年(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移居洛阳,以洛阳为东都。 [226-227]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与李治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李治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集团,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圣临朝
现代武则天画像(3张)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二人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
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则天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指演滑稽戏的艺人),李治采纳。四月,李治欲亲征高句丽,在武则天及群臣劝谏下才作罢。
武则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而李治力排众议,坚持立她为后。待到武则天得志后,“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李治不胜其忿。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仪请求废后,李治亦以为然,即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左右侍从及时奔告于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诉,使其“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李治又担心武则天怨怒,因此哄骗她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从此每当李治理政,武则天便“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 [20-21]
由于李治在位时期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劝其封禅泰山。封禅时本应先由皇帝初献,公卿亚献。但武则天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所以她要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应允,于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武则天则率内外命妇随行。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 [22]
(现代武则天像图册部分参考资料 [157])
武则天开凿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油画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僧侣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此工程历时三年九个月完成。 [23]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她所编农书《兆人本业》,颁行天下,影响很大。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以尊崇佛教为主。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所患的风眩症愈加严重,欲禅位给皇后, [24]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则天摄政,因宰相郝处俊劝谏,这才暂时停议。武则天得知后,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的权力,被当时的人称作“北门学士”。 [25]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则天从封泰山以后,劝李治封禅中岳,因李治患病而中止。不久,李治命李显代理国政,宰相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协助理政。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病情加重,于同年十二月驾崩于东都洛阳贞观殿,临终遗诏让太子李显于灵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 [225]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26]
太后称制
今人绘武则天画像(7张)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李显打算任命韦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被裴炎阻止,怒道:“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 [27]武则天于是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转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仍临朝称制。 [28]九月,武则天改元光宅,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同时令旗帜皆从金色,官服颜色、职省名称一并改易,赐宫城名为太初宫。 [29]同月,徐敬业等以扶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武则天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30]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则天下诏允许内外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向朝廷自荐,以求被任用。 [31]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还政于李旦,但李旦知其并非出自诚心,“奉表固让”,于是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匣子,类似于检举箱、报冤盒),置于洛阳宫城前,分为延恩(献赋颂、谋求仕途者投之)、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四匦,随时接纳天下表疏 [32]。此举广开言路,对稳定当时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武则天为监察宗室与大臣,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臣下不得私自审讯,国家都会向其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33]其中生性残忍的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人通过告密被授予掌管制狱的官职 [34],形成“酷吏政治”,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于是“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大臣们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诀别。 [35]
今人临摹,唐张萱《武后行从图》(年代、作者有争议)
武则天谋夺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诸王不安,欲起兵对抗。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在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应李冲。武则天分遣丘神积、魏崇裕讨伐。李冲起兵七日即败死。九月,李贞兵败自杀。武则天想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展开审讯,逼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及常乐公主等自杀,他们的亲信也被杀死。 [38]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说:“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该石是在洛水中发现的,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大喜,为石取名为“宝图”。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则天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十二月,武则天亲自拜洛受图,史称此时“皇帝、皇太子皆从,文武百官、蛮夷酋长,各依方位而立。珍禽奇兽,并列于坛前”。这次仪式的“文物卤簿”,是“自有唐已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36-38]
武则天建于洛阳的明堂复原图(3张)
同年底,武则天命人于洛阳建造的明堂落成,号“万象神宫”,放任百姓入内参观 [39],吐蕃等国听闻明堂建成,纷纷遣使来贺。 [39-40]又命面首薛怀义铸巨大雕像,其小指尤容数十人,在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雕像。 [41]
载初元年(690年)七月,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撰《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则天下令将《大云经》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收藏此经,令僧人讲解,并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 [42]
女皇岁月
武则天 [19]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间,发生了一系列官民、宗戚、四夷首领、沙门、道士向武则天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请赐姓武氏。不久,群臣奏称“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 [43]武则天方准所请,于九月九日(10月16日)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这标志着武周王朝的建立。历史上把这改唐为周的事件称为“武周革命”。十一日,群臣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圣神皇帝”。她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西京副都,除唐宗室属籍,“以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又改置社稷,改旗帜尚赤。十二日,在神都立武氏七庙。? [43-44]而长安的唐太庙和神都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庙改为享德庙。 [169]
如意元年(692年)正月,武则天引见存抚使所举之人,不论贤愚,全部提拔,授予各种官职进行试用,试官制度由此开始。 [45]二月,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附武周,武则天将其分置十州。五月,吐蕃首领曷苏亦率其部落请求归附,武则天派张玄遇率领精兵二万迎接。不料曷苏事情泄漏,被国人擒回。此时恰逢羌族首领昝捶率领八千余人归附,张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 [46]
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武则天采纳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四镇”的建议,派大将王孝杰等率军出征西北。十月,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安西四镇 [47],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163]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武则天决定对四镇增兵三万。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亲自主持祭典,自制宫廷乐舞《神宫大乐》,选用舞者九百人 [48]。九月,武则天加号“金轮圣神皇帝” [49],旋即又为其父祖加谥。 [50]同年西突厥拥立阿史那俀子为可汗,联合吐蕃入侵武周;后突厥默啜可汗率众入侵,室韦亦反。” [51]
长寿三年(694年)正月,将军李多祚击破室韦叛乱。二月,王孝杰破吐蕃勃论赞刃 [164]、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大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质汗、胡禄等,继而攻占吐蕃泥熟没斯城; [51-52]郭虔瓘在焉耆攻破西突厥二万帐。 [216]八月,四夷酋长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 [53]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立于端门外,铭纪武则天功德,黜唐颂周, [54]武则天同意。 [55-56]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复原图 [214]
证圣元年(695年)正月一日,武则天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57]。十六日,薛怀义因失宠而密烧天堂,延及明堂,致使二堂俱毁 [58],她遂下诏重建明堂。二月,去“慈氏越古”之号。 [59]四月,天枢建成,柱身碑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60]。
同年,武则天派王孝杰出兵攻打后突厥。 [61]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投降并归附武周,被册封为归国公、左卫大将军 [62]。腊月,武则天从神都出发,登嵩山,封神岳,大赦天下,免天下百姓租税一年。 [63]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重建的明堂落成,号曰“通天宫” [64]。五月,营州契丹中的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 [65],十日兵至数万,进围檀州,但被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退。 [66]武则天又派将军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曹仁师等人由于误中契丹埋伏,大败。 [67-68]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则天铸成九鼎,从玄武门曳入宫城,令宰相、诸王率南北衙宿卫兵十余万人,连同宫中仪卫大牛、白象共同拖曳;武则天又作《曳鼎歌》,以令其相互唱和。最终将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于明堂廷内 [69]。同月,武则天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再伐孙万荣。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