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气死人不偿命(1 / 2)

哗!

现场哗然。

好一个,飞入草丛都不见!

平平无奇的前三句,看了让人索然无味,没有第四句,干脆就不算诗。

但加了第四句,有着眼前的景色衬托,简直是神来之笔。

陈思铭竖起大拇指夸赞:“沈案首,妙!在下佩服!”

齐天佑在短暂的错愕后,马上表态:“果然是案首之才,在下也服了!和沈案首对比,我的那首诗,简直是垃圾!”

齐天佑自有才名,府城中人,上次县试,便是案首,这次府试,本来,许多人认为,他可能会得案首呢。

谁知道,沈小青成了案首,陈思铭都比齐天佑高了一个名次。

齐天佑屈居第三。

这两个人还都是贫寒之家地的孩子,难免让人不服。

但自从这次后,谁还敢说,沈小青浪得虚名?谁还说沈小青没有才学?

诗词的造诣虽然不算是首要,但也能表明一个人的学问。

沈小青笑着和两人说了几句。

那等不服之人,开始问沈小青时事,这些事情,若是贫寒之家的学子,真有可能不知道。

沈小青明白,这些事情,对于没有多少渠道了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就像上一世,在她初中时候,有一次考议论文,让人谈谈豆腐渣工程的事情。

那个年代,有许多村里的人,家里还没有电视,更别提报纸了。

她班里新转过来几个农村的学生,结果,他们都将文章弄错了。

他们的心里,豆腐渣工程,那是什么?

做豆腐渣的某件事情吗?

等到卷子发下来,帮着老师判卷的几个学生,笑成了一团,将这件事宣传出来,那几个农村的学生,被笑话了好久。

这就是信息差。

这种信息差,在任何年代都存在。

后来,网络发达了, 智能手机普及后,信息大爆炸,这种信息差,变的小了很多。

现在的这个朝代,是古代,在车马慢,一生只能爱一人的环境中,信息传递的速度更慢。

何况,村里可能都没有多少信息能够传递过去。

别说是村民了,即便是里正,有时候,也只能知道本县或者本镇的一些事情,以及朝廷发下来的重要政策。

别的就很难获取到了。

可科举不同,科举就如同当初的中考、高考一般,不会因为你是农村的学生,而出题面窄了。

所以,此时,有些依旧有些不服气的学子,觉得自己是县城或者府城的人,获取信息比较多,在时事方面开始为难沈小青。

沈小青根本没有被为难住。

之前,她就在魏山长那里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后来,又看了公孙无忌的时事书籍,补充完善,所获取的信息比这些人只会多,不会少。

甚至沈小青还能反过来问住他们。

死伤一片……

这些童生,有年轻的十三四岁,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一部分五六十岁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