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乃是华周大地上第四个大一统皇朝。历经百年,传六帝。
这六帝依次是开国太祖高皇帝徐承、太宗文皇帝徐德、睿帝徐启恒、安帝徐远平、简帝徐世贞,以及当今天子徐世藩。
其中大虞开国太祖高皇帝徐承,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六十一,年号“建新”、“隆新”。
太宗文皇帝徐德——太祖次子,亦是太祖嫡长子,在位二十年,享年六十三,年号“制治”。
睿帝徐启恒——太宗三子,亦是太宗嫡长子,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六,年号“兴正”。
安帝徐远平——睿帝第五子,亦是嫡三子,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五十二,年号“元兴”。
简帝徐世贞——安帝第十二子,在位三年,享年十五,年号“德治”。
当今天子徐世藩——安帝第十五子,因简帝无所出,则以皇太弟的身份继位,御极至今刚满一年,年号“万顺”。
大虞皇族其实极其有来历,相传当年道祖开天辟地后,便以无上神通将八根胡须化为八圣王,依次赐名为徐、李、王、吴、高、邓、蔡、刘,命八人分别轮流代替道祖教化万民、执掌天下。
这八人便按照道祖的圣谕依次由徐、李、王、吴、高、邓、蔡、刘分别轮流执掌天下,以十年为限,每到十年则换一人为王,接替上一人为天下君,教化万民,所以世人则称这八人为上古八圣王。
其中徐、李、王三人功绩最大,故而被以后人以三皇尊称,以示尊显。而吴、高、邓、蔡、刘则被冠以五帝以跟三皇进行区分。
这三皇五帝所组成的八圣王可以说是这世间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政权的记载,虽过于神话色彩偏重,但无论正史亦或野史均是如此传说,后人纵然有所质疑,都无从考究,毕竟八圣王的后人皆乃世间柱梁,寻常也不敢妄议。
而这八圣王的后人也分别以各自先人的名为姓,从而演变为上古八姓,后来八姓又从而演变出六十四姓、百姓、甚至到如今的千姓,可以说,天下之姓氏皆是由上古八姓演变而来。也可以说这八姓是如今天下姓氏的根源也毫不夸张,而这八圣王中排行第一的徐皇便是大虞皇族徐氏的始祖。
原本天下该是按照上古八姓轮流禅让的制度执掌天下,每十年一换。原本八位圣王都已经各自执掌过一轮天下,到了第二轮之时,初代八圣王也几乎死绝,则由八圣王的后人接替先人继续按照轮替制度禅让、接替天下至尊的位置。这样的制度根据史书所记该是有八百多年之久。
直到其中的吴氏终于因为贪恋天下至尊的权力而不惜打破规则,在禅让大典上拒绝将至尊之位交出,同时还发动了这天下第一场战争,使得原本连成一块的中原大地瞬间分为八国,分别是虞、定、原、邺、龙、夏、封、襄八国,八国后来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又逐渐演变成六十四国,又再继续分解成七十二国。
除了上古八国,其他的国家都是八国分裂出去的小国,这些小国国君皆是八国国君的后人或兄弟,所以,说是七十二国,其实还是八国。只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八国其实理解为八个同盟国更为恰当。
每个同盟国都是由上古八国分封而来,因为分封的族人皆不再以本姓为姓,于是时间久了就自成一宗,但追溯本源,天然的也跟本宗之国有着不可分割的亲近和利益。
但同盟国也就是被分封之国又跟宗主国有所不同,只有同为宗主国的上古八姓可以称王,而被分封之国也是根据各宗主国远近亲疏关系划分国土大小和国君爵位,分封之国君的爵位由高至低业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其中公爵乃是王爵之下最为尊贵的存在,多为宗主国国君嫡亲兄弟或嫡子。侯爵次之,多为宗主国国君庶出兄弟或庶子。伯爵则多是宗主国一些有功宗室。子爵基本就是宗主国寻常宗室。男爵则是非宗室功臣的极限了。
这一时期足足维持了五百多年,这五百年来,七十二国之间的关系也由原先的八姓为主的同盟争斗逐渐演变为七十二国混战,无论远近亲疏,借有相互攻伐吞并之举。但无论文化、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依旧是上古八国为尊。
直到后来的关中华国第三十五任国君毛峰天纵奇才,以西北边陲小国之力,十年间一统西北关中之地,剑指东方。又十年间出关横扫中原、河北,逼降南方,一统天下,开创这世间第一个皇朝——华朝。
华朝统一后,当时的华朝勋贵皆觉得王的地位已经无法彰显毛峰的功绩,应该创立一个王上之王的位置来代表毛峰的地位,随即华朝第一位丞相李空和大将军徐敬的建议下,将八圣王那三皇五帝的尊称各取一字作为天下至尊的称呼,彰显其地位之高,这也是皇帝的由来,而毛峰作为这天下有史以来第一位皇帝,也被后人尊称为元皇帝,更多也是称为元祖。
说起这毛峰,可追溯到乃上古刘氏分支,毛氏乃上古刘氏所开创的夏国第八任君主夏威王的第五子王子毛受封西北边陲得国,赐国名为华,等级为侯国。
而华国后裔皆以毛为姓,而毛峰也是华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华宣公毛贵的长子(因华国地处边陲,常跟西域胡人作战,战功赫赫,且将国土西扩千里,故而在第二十六任国君毛京在位期间,受到夏国国王册封为公国,自此毛氏君王皆以公自称。)。
自宣公毛贵薨后,毛峰则接掌华国。毛峰登基之时,华国已经历经近十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和大力改革,华国的国力已经成为了西北关中诸国甚至整个天下都不可忽视的强国。
而毛峰更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海纳百川,四处招揽天下郁郁不得志的有才之士,号称只用其才,不看其德。于是,华国很快就因此得到了天下大批才能惊艳之士,这些人到了华国之后,为华国出谋划策、辅政强军,使得华国的国力直接一跃成为不逊于上古八国的存在。
最后,毛峰凭借着挥洒不尽的军事才能,一扫西北关中诸国,且收服关中三个庞然大物定国、夏国和龙国,也就是李姓、刘姓和高姓,实力大增。毛峰也因此去公爵,自称王爵。接着又兵出龙门,挥师东进,一举平定中原、河北,届时天下除了徐氏所控的虞、越二国,还有江南的一些小国,几乎尽入华国之手。
当时虞国之强盛丝毫不弱于华国,只是一来华国已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大势所趋,虞国覆灭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二来虞国历代君王皆不好战,自世间七十二国混战以来,几百年间可以说是生灵涂炭,历代虞王几乎都是以守为主,很少主动进攻他国,更无问鼎天下之心。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当时虞国第四十七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虞平王徐敬则做了一个天下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主动解除政权,促进天下一统。而华太祖毛峰感念徐敬的无私大义,当即拜徐敬为大华开国大将军,同时加封海源郡公。
徐敬这郡公的爵位与其他上古七姓一样,在毛氏诸王之下,却又是各大姓氏勋贵之上,这天下除了皇族毛氏之外,就以八姓最为尊贵。
而天下此时也进入了大一统皇朝的时代。而由大华太祖开国皇帝开创的大华也成了目前为止享有国祚最长的朝代,足足有六百七十七年之久,历三十八帝。
大华末代帝王乃毛峰第三十五世孙毛斌,史称华末帝,乃毛峰三十四世孙华庄帝毛俊的幼子也就是第八子。
庄帝毛俊死后便传位当时长子也就是太子毛峥,史称华厉帝,且大华之亡国其实不是后来继位的末帝毛斌所至,而是亡于厉帝毛峥。
毛峥其实也不算昏庸,相反毛峥对于朝廷政事的掌控可以说是做到极致。只是当时的政治形态已经发展到了世家尾大不掉,隐隐有架空皇室的苗头。
所谓的世家,其实就是已经化国为家的上古八姓为首的各姓家族,大华无论朝政、军事、经济、土地几乎都被这八姓为首的世家牢牢把控着,说句夸大的,只要他们愿意,顷刻间便能覆灭大华。
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环境下,像毛峥这样立志要成为一代圣君的雄主焉能忍受?
于是毛峥上位没多久,就开始布置针对世家的杀招,不断扶持其他中小世家对抗八大姓,企图分裂世家联盟。其中陆、林、张、赵四姓在毛峥的扶持下,成了对抗八大姓的排面,将许多中小世家都拉拢到自己一方,企图以此削弱甚至取代八大世家在大华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终的结果是毛峥玩脱了,八大姓以退为进,使得新贵四姓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最后的胜利,从而更加骄傲自大,逐渐的也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所作所为甚至比曾经的八姓还要过分。
毛峥连八姓都忍不了,又如何忍得了这根基浅薄的四姓,何况如今八姓已经被打压得苟延残喘,是时候将四姓这四把刀子收起来了,于是毛峥便打算直接对四姓下手。
可不曾想,四姓早就得到了消息,经过一番商议后四姓便打算行废立之事,废了毛峥,改立当时年纪最小的芙蓉王毛斌为帝。
说是商议,其实只是陆、林、张三姓有这个想法,赵姓是完全反对,但架不住自己一家之言不敌三家之力。
而当时的赵姓家主也就是当朝兵部尚书赵亦自知大势难挡,又感厉帝提拔恩情,不愿君上受戮,当即进宫密告此事,好让皇室有所准备。
结果就是龙城皇宫杀的血流成河,最终厉帝毛峥兵败自刎而死,三姓恨极告密的赵亦,当即下令诛赵姓全族。一时间,人心惶惶,天下大乱。
可就在三姓下令诛杀赵氏全族之时,却不曾想,赵亦早已逃出龙城,居然在八姓的支持下于天龙郡召集兵马,重返龙城,诛杀三姓,而此时厉帝毛峥已死,毛峥又无后,只能立三姓想立的毛斌为帝。
经此一役,大华大权旁落,权力再次回到上古八姓手中,而赵亦虽通过诛杀三姓积攒了不少威望,可他跟毛斌一样,只是八姓手中的傀儡,区别就是一个是强一些的傀儡,一个是可随意捏死的傀儡。
这时天下又有了变故,草原南下扣关,加上毛峥被杀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天下烽烟四起。当时身为大将军的赵亦自然义不容辞领兵出征,并在原州九原关大破草原骑兵,一时间威望无两,千军皆服!然后赵亦又马不停蹄地四处征战,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