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地村名荒地,余家包迁地变迁。
村落发展故事新,历史足迹话荒地。
寻踪大荒地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珙王山蜿蜒的山峦之间,映照着金沙江畔的拖布卡镇大荒地村。我踏着脚下青石小路,心中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一丝探寻的渴望,来到了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大荒地村,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不禁想象起这里曾经的荒凉与贫瘠。然而,当我走进这片土地,却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阳光洒在村头的古树间,斑驳的光影在石板路上跳跃,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在这里,我有幸遇到了杨朝泰、岳顺良、曾玉文这三位村民。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到家中做客,并开始向我讲述大荒地村的历史变迁和村民们的不屈足迹。
杨朝泰老人年过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他告诉我,大荒地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村民们为了生存,不畏艰辛,开垦土地,逐渐将这里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庄。
岳顺良老人则回忆起了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他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荒地村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村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然而,他们从未放弃希望,始终坚信,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曾玉文老人则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她回忆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荒地村有一位名叫李大娘的村民,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她毅然决然地带领村民们开凿了一条水渠,解决了村里的饮水问题。李大娘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被誉为“大荒地村的女英雄”。
听着三位老人的讲述,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大荒地村那段充满坎坷与辉煌的历史。这里的人们,用他们的坚韧和智慧,书写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如今,大荒地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那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历史,却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中。我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村民们的敬意,离开了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继续我的寻踪之旅。
岁月留痕
离开杨朝泰、岳顺良、曾玉文三位老人的家,我沿着村中的小路继续前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村中央的一片开阔地上,我发现了一座古朴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石碑的基座上,雕刻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显然是村民们为了纪念某位对村庄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而立的。
我蹲下身来,仔细阅读石碑上的文字。碑文记载了这位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村里的贡献。这位人物名叫李老汉,是大荒地村的一位老党员,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回到村里后,又带领村民们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石碑的旁边,是一座小型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几位在大荒地村牺牲的烈士的名字,他们是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村民们告诉我,这些烈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他们,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前行。
沿着小路,我来到了村子的边缘,那里有一片被岁月遗忘的土墙遗址。土墙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曾经的坚固和壮观。这是大荒地村在历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的防线,也是村民们不屈不挠的象征。
在土墙的旁边,有一座小庙,庙里供奉着村里的保护神——土地公公。村民们说,每年农历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生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走进庙内,发现香火依然旺盛。村民们虔诚地祈祷,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和对过去的怀念。我默默地站在一旁,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流传下来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离开庙宇,我来到了村子的另一头,那里有一片正在修建的太阳能发电站。这是大荒地村近年来发展的新项目,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荒山野岭变成了致富的沃土。
夕阳西下,我站在山顶俯瞰大荒地村的全貌。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庄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心中充满了感慨,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铸就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随着夜幕的降临,我结束了在大荒地村的寻踪之旅。我知道,这里的故事还有很多,还有很多等待我去探索。而我,也将带着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继续前行。
历史的沉淀
大荒地村民委员会,原名大荒地,这个名字如同它的历史一样,充满了深沉与厚重。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个村庄的名字也随着地理位置的变迁而演变。从民国时期到如今,大荒地村历经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
1956年,大荒地村隶属于东川矿区拖布卡区拖布卡乡,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村民们开始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57年,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大荒地村归属因民区拖布卡乡,这一变化并未影响村民们的生活节奏,他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用汗水浇灌着希望。
1958年,随着东川市因民区的成立,大荒地村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它成为了东川市因民区拖布卡乡的一部分。这一年,大荒地村设立了大队,成为了拖布卡人民公社的组成部分,标志着村庄组织形式的正式确立。
1965年,大荒地村正式设立为大队,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村庄的组织和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1984年5月,大队被改称为乡,大荒地村成为拖布卡区公所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
1988年1月,随着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大荒地村公所成立,村庄的行政管理更加规范。1999年,东川撤市设区,大荒地村归属东川区拖布卡乡,这一变化使得村庄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2000年,村公所正式更名为村委会,这一举措标志着大荒地村的民主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2005年11月,东川区乡镇机构改革,拖布卡乡与播卡乡合并成立了拖布卡镇,大荒地村也随之更名为拖布卡镇大荒地村委会。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荒地村的名字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精神内核却始终如一。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从大队到乡,再到村公所、村委会,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村庄的发展和进步,见证了村民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大荒地村继续向前迈进。今天的它,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新农村。村民们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书写着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村民的足迹
大荒地村,这个深藏在珙王山脉怀抱中的美丽村庄,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这里共有9个村民小组,他们有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壮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布朗族等多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大家庭。
新厂沟、大荒地、董家梁子、老干沟、樊家坪子、排子田、余家包、新塘、补味,这些村民小组的名字,如同九颗散落在土地上的明珠,每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每颗都蕴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新厂沟村民小组
新厂沟村民小组,坐落在珙王山脉的怀抱中,海拔1880米的山沟里,这里曾是民国初年开采铜矿的繁忙之地。岁月流转,山沟的岩石间仍可见到那一段段被历史风化得斑驳的矿道,那是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见证。
“新厂沟”这个名字的由来,与这里的历史息息相关。当年,这里的第一批采矿者,因为开采时间晚于其他矿区,未能抢在市场热潮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得名“新厂沟”。然而,这里的村民们并没有因为名字的由来而气馁,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在这里,村民们不仅开矿炼铜,他们还充分利用了山沟的自然资源,种植着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玉米地里的金黄一片,麦浪翻滚,丰收的季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村民们辛勤地耕耘着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用勤劳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山沟里,村民们便开始了新的一天。他们穿着粗布衣裳,头戴草帽,踏着崎岖的山路,走向矿山和农田。在矿山上,他们挥汗如雨,凿石挖矿,将一锄一锹的铜矿石从山中开采出来。而在农田里,他们则挥舞着镰刀,收割着金黄的麦穗,或是播种着来年的希望。
新厂沟的村民们深知,单一的采矿业并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因此他们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他们尝试着种植中药材、发展养殖业,甚至在山沟里养殖起了蜜蜂,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起了特色农业。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收入来源,也为山沟带来了新的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厂沟的村民们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在村头的古树旁,村民们会聚在一起,讲述着矿山的故事,传承着祖先们的智慧和勇气。节日里,村民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欢庆着丰收的喜悦。
如今,新厂沟的村民们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将“新厂沟”这个名字,与勤劳、智慧、团结和希望紧密相连,传承下去。
大荒地村民小组,
大荒地村民小组,位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这里是一块被云雾缭绕的神秘土地。这里的村民,如同山梁上的松柏,根深叶茂,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这片广袤的山梁上,村民们居住的房屋错落有致,仿佛是山间点缀的明珠。他们以勇敢和智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着希望,收获着幸福。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梁上,村民们便开始了新的一天。他们迎着朝阳,踏着蜿蜒的山路,走向自家的田地。这里的土地虽然贫瘠,但村民们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崎岖的山坡上开垦出一片片沃土,种植着玉米、土豆、荞麦等农作物。
大荒地村的村民,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深知,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因此,村民们之间关系和睦,互帮互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
在村民们辛勤劳作的日子里,他们还会在闲暇之余,传承着祖先们留下的民间艺术。山歌、舞蹈、刺绣等,都是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围坐在篝火旁,欢歌笑语,讲述着彼此的故事,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这里的孩子们,从小便在父母的熏陶下,学会了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他们不畏艰难,勤奋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每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村民们都会为之欢欣鼓舞,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岁月如歌,大荒地村的村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一片荒凉的山梁,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庄。
如今,大荒地村的村民们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他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祖先们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收获更加美好的未来。
董家梁子
董家梁子村民小组,坐落在珙王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海拔2000米的高峰之上。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村子就座落在一条蜿蜒的山梁上,山梁起伏,犹如巨龙蜿蜒,气势磅礴。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狩猎,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家园。
“董家梁子”这个名字,源于村中住户大多姓董的实际情况。董姓祖先们在这里开疆拓土,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了以董姓为主的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家梁子村民小组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地名。
这里的村民团结互助,是董家梁子村民小组的一大特色。他们深知,团结就是力量,互助才能共渡难关。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们相互帮助,共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无论是修建房屋、开垦荒地,还是收割庄稼、搬运重物,都能看到村民们携手并进的身影。
自然灾害是山民们难以避免的考验。董家梁子村民小组的村民们,面对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未退缩。他们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守护着这片土地。每当山洪来临,村民们便迅速组织起来,筑堤防洪,保护家园。在泥石流频发的季节,他们提前预警,疏散村民,确保生命安全。
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董家梁子村民小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防灾减灾机制。他们不仅加强了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定期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提高村民的应急能力。这些措施使得董家梁子村民小组在自然灾害面前更加坚韧,更加团结。
除了团结互助,董家梁子村民小组的村民们还非常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他们深知,只有保护好这片土地,才能让子孙后代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因此,村民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环保活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在董家梁子村民小组,村民们还传承着祖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村民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山歌比赛、民族舞蹈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民族团结。
总之,董家梁子村民小组的村民们以团结互助、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家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老干沟
老干沟村民小组,坐落在海拔1548米的山梁之上,这里四周环山,地形崎岖,风景秀丽却又不失一份孤寂。村旁的山沟,一年四季,溪水干涸,即便是雨季,也难以见到流淌的河水,因此得名“老干沟”。这个名字,既反映了这里的自然特征,也蕴含着村民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智慧的村民。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条山沟里,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自然条件的恶劣,在这片土地上一点一滴地创造出了自己的家园。
老干沟的村民们生活在高海拔的环境中,气候寒冷,土地贫瘠,这些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败,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他们利用山沟里的每一寸土地,种植玉米、土豆等耐寒作物,尽管收成有限,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希望。
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老干沟逐渐形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这些农田如同镶嵌在山梁上的宝石,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村民们还利用山上的树木,制作家具和农具,他们的手艺精湛,所制之物既实用又美观,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手工艺品。
老干沟的村民们在生活的压力下,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农业生产中,村民们会互相传授种植经验,共同解决病虫害问题;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也会互相关照,特别是在老人和孩子的抚养教育上,村民们更是倾注了无限关爱。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老干沟的村民们并没有沉溺于自怨自艾,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建造了坚固的房屋,改善了居住条件;他们还修建了灌溉系统,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在老干沟,村民们还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他们会在节日里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龙、舞狮、山歌对唱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也成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老干沟的村民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家园。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最好证明。
樊家坪子
樊家坪子村民小组,位于海拔920米的青山绿水之间,这里地势平坦,是一块被小江西岸环抱的小坪子。这块小坪子,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成为了村民们世代居住的家园。村子的名字“樊家坪子”,源于村中最早的住户大多姓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字便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代名词。
樊家坪子村民小组的村民们,生活在一片宁静祥和的环境中,这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小江西岸的流水潺潺,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活力。虽然海拔不算高,但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游客来说,这里依然显得有些高远。
村民们勤劳朴实,他们用双手耕种着这片土地,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在这个小组里,村民们分工合作,共同劳作,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男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播种、施肥、收割,为家庭带来丰收的喜悦。女人们则在家料理家务,照顾老弱病残,她们用细腻的心思和勤劳的双手,为家庭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在樊家坪子,村民们不仅勤劳,而且智慧。他们深知土地的珍贵,因此非常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利用。他们采用科学的耕作方法,合理轮作,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在他们的努力下,原本贫瘠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
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村民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种植计划。每当农作物成熟时节,村子里便会热闹起来,村民们会一起劳作,共同收割,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除了农业生产,樊家坪子村民们还发展了多种经营,如养殖、手工艺品制作等。他们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家畜,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同时,村民们还发挥自己的手工技艺,制作各种工艺品,如编织竹篮、木雕等,这些工艺品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物质生活,也为他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在樊家坪子,村民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温馨和快乐。他们尊重传统,传承着祖先们留下的文化习俗,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龙舟比赛等。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们的凝聚力,也成为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樊家坪子村民小组的村民们,在这片海拔920米的小坪子上,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家园。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排子田
在群山环绕、风景如画的珙王山区,有一片宁静的村民小组,它被赋予了两个名字:一个是“排子田”,另一个则是更为亲切的“台子田”。这个小组位于海拔920米的小江西岸,依山傍水,地势平坦,这里分布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台田,如同大地上的棋盘,错落有致,构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