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赵凌云精心策划的埋伏让忽必烈陷入困境,损失惨重。
然而,忽必烈也绝非等闲之辈,总能迅速调整策略,重新组织兵力,挽回颓势。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每一场战斗都惊心动魄,充满了变数。
战场上的局势时而倾向这方,时而倾向那方,双方各有胜负,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
每一次的出击,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尽管他的士兵们英勇无畏,拼死作战,但突厥人的顽强抵抗和迅速增援,让他的计划屡屡受挫。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血腥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赵凌云望着满地的尸体和残破的军旗,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多次的激烈交锋,让他原本强大的军队遭受了重创,如今只剩下一万来残兵。
他们个个疲惫不堪,身上带着累累伤痕。望着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赵凌云的眼中满是心疼和愧疚。
两天后,由于多次和呼延烈的军队战斗,受伤的士兵很多都因为缺医少药被感染后不幸离世。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淩云带着满心的不甘和深深的遗憾,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_--_撤退。
当初的镇国大将军赵凌云可谓是信心满满,一心想要彻底切断突厥大军后方的粮草押运,为此他殚精竭虑,精心策划了多次行动。
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经过与突厥将领忽必烈的多次交锋,他逐渐意识到,在这广袤无垠、地形复杂的草原上,想要彻底切断突厥大军的粮草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咬着牙,强忍着身上伤口的疼痛,率领着剩下的一万残兵,悻悻地离开了这片让他们付出巨大代价的战场。
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孤独而落寞,那沉重的脚步声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傍晚,赵凌云神色凝重,满心愁苦地坐在营帐内。面前的案几上,烛光摇曳,映照着他那满是疲惫与无奈的脸庞。他拿起笔,思绪如潮水般翻涌。
回想起当初在皇上面前立下的豪言壮语,他曾信誓旦旦地保证,采用突袭突厥大军后方的策略,造成他们粮草恐慌,进而趁机一举歼灭突厥大军。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满怀信心,坚信自己定能不辱使命,为国家带来胜利与安宁。
然而,经过这几日与突厥的激烈交锋,残酷的现实如同一盆冷水,将他的热情与期望浇得透心凉。
战场上的艰难险阻远超他的想象,突厥人的顽强抵抗和迅速应对,让他的计划屡次受挫。
让他的军队损失大半,如今只剩下一万残兵,且士气低落。
想到此处,赵凌云长叹一口气,笔尖蘸满墨汁,开始在奏折上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