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业(1 / 2)

要想了解他,故事还得从他和荷花俩小时候开始,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两家的关系特别不错,两人就经常一起玩,你到他家,她到你家,都是一个生产队的,两家相隔也不远。

加之各方面都有往来,就是这种无形的纽带把她们紧紧拴在一起,也正是有了小时候的开始,才改变了两人不同的生命之舟。

等王忠于到读书的年龄,但王忠于家十分贫穷,是拿不出读书的费用,是在荷花的帮助下他才得以读书,才得以完成学业。

在荷花幼小的心里只是为了帮助王忠于,无形的天真是没有其它的任何想法,直到荷花慢慢长大了才知道单纯。

虽说那时学费半学期只有两元五角,但对于王忠于家来说都比登天还难。

因为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一直没有起过床,父亲也是老老实实的憨厚农民,一天除了知道干农活外,什么也好像不知道,一直就没有做过别的事。

何况王忠于手下还一个弟弟王忠刚和一个妹妹王忠梅,给本身就十分拮据的家庭又增加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个完全依靠王忠于的父亲在队上挣点工分分得一家人的基本口粮,维持着家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有钱让王忠于读书呢?

虽说王忠于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知道家里拿不出钱让他上学,只能是心里想哭,无外乎外表也十分坚强,而且也知道母亲需要人照顾,弟妹又小,照顾母亲的事当然就落到自己幼小的身上,他也只好放弃读书的愿望!

这不能阻止孩子的好奇读书的梦想,反而更加增加了王忠于的许多好奇和读书的浓厚兴趣。

就在开学的第一天,王忠于躲在门缝里看着一个个和自己同年纪的小伙伴们都去报名了,自己却待在家里守候着这一穷二白的家。

王忠于万万没想就在自己想法多多时代,学校报名的最后一天,荷花竟然给自己拿来上学读书的课本、一支铅笔、几本作业本,又买来了书包让王忠于一起去上学。

王忠于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可悲,既感到诧异又觉得十分担忧,既感到不安又十分犹豫,去还是不去?

高兴的是自己可以读书了;可悲的是自家为什么这么穷;诧异的是荷花为什么这样帮助自己;担忧的是父母不让自己上学将失去机会;不安的是拿什么还人家的钱,自家这么穷;犹豫的是欠了人家的情得还啊!

就凭我家这个条件能还吗?

何况弟妹还小,母亲又需要人照顾,况且哪有钱还人家啊!

虽说人家给你报了名拿来了书,钱你得还啊!

人家给拿来书本就已经不错了,总不能钱都不还啊!

我们家那有钱的还人家,到什么时候才有钱呢?

只能把读书当奢侈品,当荷花拿出书笔本子这些上学东西给他时。

王忠于一连串的想了很多,推开这些东西说:

“妹妹,还是退回去吗?我是不会去的,我家这个样子可以读书吧?”

这就是中式女性固有的特点,善良和同情,是他们爱情的纽带,也就是常常说的知己知彼。

一开始好像是一种同情,最后是爱情,这种爱情模式持续了很多年,就是现在也偶尔存在这种方式,毕竟一见钟情还是极少的。

荷花当然也知道他的想法,她早就想好了,先只是给他说一下而已,然后再给他父母说清楚明白。

可是,还未等荷花走到王忠于母亲的床前。

王忠于的母亲就抢过话题开始一顿唠叨:

“他去啊!怎么不去?至于他父亲那里,我跟他说就是,你就放心吧!王忠于的事就包在我身上,花啊!”

王忠于的母亲话还没说完,一顿咳嗽让她喘不过气来,荷花快步上前扶起,然后用手轻轻拍打王忠于母亲的后背。

然后说:

“阿姨!莫急!莫急!他会去的。”

“闺女啊!只是学费的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你,你看!阿姨这个样子,就晚一点还你吧!钱我们无论如何得还。”王忠于的母亲说。

荷花心里也在想:

“我本来就没打算你们还我。”

嘴里只是说:

“阿姨,你就先不要管这些吧,先叫王忠于跟我一起上学吧!至于钱的事你也莫急,以后再说吧!先让王忠于上学要紧,你也安心把病养好。”

这时王忠于说:

“妈,我们家哪有钱读书?什么时候才有钱还人家?我就不去了,以后让弟弟妹妹读就行了吧。”

“孩子,是妈妈拖累你们了,这该死的病也不知道啥时候才是个头!你就怪我吧!书你得读,我的病就拖吧,大不了从我的药费上再减减,在各方面在节约点,困难也是慢慢解决的,慢慢排除的。”王忠于的母亲说。

“妈!不是,不是,我不怪谁……”王忠于带哭声,双手摆摆说。

“孩子,你得识几个字才行啊!不然以后要吃亏的,我们不图当官发财,只图以后算账不求人,我们要求又不高。”王忠于的母亲摸着王忠于的头说。

“阿姨,先不要管这些吧!学费一学期不就是那么几块钱,容易解决的。”荷花说。

“你倒说得多轻松,几块我家也拿不出来啊!即使有都要给母亲看病买药,那还有闲钱呢?”王忠于怀疑的看着荷花说得如此轻轻松的说。

“行了,只要你去,以后的学费我就一起付行吗?”荷花说。

“闺女!这是真的吗?话千万不能乱说哦?”王忠于的母亲说。

“真的!我没骗你!”荷花说。

“你又去哪里得那么多钱呢?说真的:这几块钱对于有的人家来不算多,但对于绝大多数大山人家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啊?别看几块钱,就是我们大山人也是为数不多的啊?”王忠于的母亲有些怀疑的问道。

“阿姨!你放心,这钱是属于我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不过也不能乱说,至于怎么得的吗?不妨我可以告诉你们。”荷花说。

“闺女,你一定要给我说真话,大山是没有几家有钱的,通常有的都是些变不成钱的物资,人们需要什么东西都是用物资交换,那你又怎么弄的呢?”王忠于的母亲还是有些怀疑的一阵说道。

“这不很简单,我看见父母每次出门开工都不是带上背篓就是口袋,收工回来不是猫皮、杜仲、黄皮;就是什么麦冬、半夏等等,然后我也学父母的,弄这些东西,你是知道的父亲是懂得中药调理的,时常给大山人看病的药费都是用什么鸡鸭蛋或别的物资换,本来父亲都不想这样,因为这样麻烦,这些东西多了又吃不完,父亲为了解决大山人看病难的问题,也只好换,这样一来每到一定的时间,父亲都会收拾一些东西下山赶集(当地叫赶场)镇上的卖,换成现金,有时我也跟着去了,就自然知道了。”荷花说。

“我明白了,你的钱就这样来,但得多少啊!原来我经常看见一些男女小孩把那些东西弄回来,我也为他们或她们都是为了玩,这可能就是拿来卖的,我也没问他们弄回来干什么?因为他们或她们都不跟我们说话。”王忠于说。

“是的,有时多,有时少,多时五六块吧!少时一块两块吧!反正没有一定的,甚至有时只有几角,不过凑起来还是挺快的,前些日子可好,要不到多少时间就可以凑齐了,今年可就不行了,人们看见我家这样干,大家都这么干,也就少了,弄上一两块钱都要到很远的地方了。”荷花说。

“那拿去什么地方卖呢?”王忠于问。

“当然是供销社了。”王忠于的母亲回答说。

“是的,那里什么都收购,只是这大山离县城远,不知县城收购的价格怎样?就是山外的镇上也远啊!最近的就是山下有个供销点也收,只是价格肖薇便利些。”荷花说。

“县城,镇上虽贵点,但不方便,何况都是统购统销。”王忠于的母亲说。

“那你现在都到哪里去采摘呢?”王忠于问。

“远是远了点,不远的话也许这些东西早已没有了,会有更多的人釆收,现在到大山的深处离老鹰嘴不远了。”荷花说。

“说的也是,那远的地方你去过了?有没有呢。”王忠于问道。

“有当然是有了,只是都没有以前那么多而已,父亲时常说,要集家,就要学会‘空手出门、抱柴归家’,这是勤俭持家的好方法。”

“这道真不错,这也是获取收益的好办法,你能不能带上我,有些东方我还不认识呢?”王忠于说。

“行啊!只是阿姨谁照顾呢?”荷花问。

“母亲的事,弟妹有些是可以的,大的不行,我准备好就可以。”王忠于回答说。

“好了,我也该回去了,等下父母又要找了,过一两天我再来看你,时常不早了。”荷花说。

然后王忠于的母亲叫过王忠于,又再次摸摸王忠于的头说:

“忠儿,你要记住花对你的好,花给你把一切该用的东西都拿来,你不去,就白废了人家花儿的一片苦心了吧!你一定要听花的话!记住没有?这辈子看来妈是无能为力了,只有拖你们后腿的份了,这辈子欠你们就等下辈子做牛做马还你们吧!”

“妈!记住了!别再说了。”

这时荷花也出门了,王忠于追出说:

“记住,要带上我哦?”

“好的!”荷花远远的说。

母亲永远都是伟大的,只愿付出不愿回报的是母亲,可为儿女把命也可以不要就是母亲?

母亲的伟大就在于此,宁愿自己病也不医了,都要让该孩子有书可读,一个绝好的机会,母亲又怎么可能放过呢?

自己是走不动,不然自己早就去把书本拿来了,哪怕是欠账,或者跪下求,我都会去的。

王忠于的母亲也同千百万母亲一样,她们虽讲不出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却在骨子里充满对子女的爱,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出息和好的生活。

自己就苦点累点也算不了什么!却不能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更不能苦了孩子,一旦有了机会就会紧紧抓住不放,错过了这村就没下一个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