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天下烽烟(3)(1 / 2)

三处烽烟骤起!

整整三处!

朕,统御西藏!

朕,收纳新疆!

朕,五次普免天下钱粮!

朕,三免八省漕粮!

朕,给天下人饭吃!

这些天下的贱民为何反朕呢!

和珅!

朕要你死你死不死!

和珅上前一步:“臣死!”

赵清廉,朕要你死你死不死!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

赵清廉上前一步:“臣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这些贱民,朕要他们活,他们反朕!

杀,一个不留!

给我杀的片甲不留!

杀杀杀!!!

乾隆拂袖震怒。

因为连续三处战报,横躺在龙椅上的乾隆不顾头疼,发出了愤怒的怒吼之声,胡子气的翘起。

吓的台下群臣皆是两股颤颤,头不敢抬,哞目低垂。

只是仅一日的功夫儿!三处战端!

原本只有一万人,二万人的不良人,白莲教,还有明教这三个组织,竟然在逃窜入湖北,湖南还有四川之后,呈暴风式成长。

只是短短数月的功夫。

便有了如今的规模。

不良人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万之众!

白莲教和明教也各有五万人马。

而且根据战况。

根据大清损兵折将,丢失领土的情况,这群人也压根不是什么乌合之众。

从前,自己只当是一群胆小的贼人,成不了什么气候,这才没有太在意。

而且自阿桂五省大军围剿失败之后,朝廷一直都在积蓄力量,筹备银两,准备绞杀,奈何就是存不住银子。

杭州的改稻为桑,敲诈江浙的商贾,一来二去,都是原地转圈圈,国库没有增加任何的银两,反倒是搞得这两个地方一地鸡毛,怨声载道。

此刻。

乾隆有些理解明朝末年的崇祯帝了。

想要改变,尝试一切,却发现越搞越乱,越来越无力。

他因为想要围剿白莲教明教不良人,继而想要充实国库。

国库本意是想要通过杭州的改稻为桑来积蓄银两,哪知道最后搞出来这么一出,为了止住杭州的民怨沸腾,又不顾朝廷脸面的要挟了杨柳城的众多商贾。

一环套一环,一环坏一环。

环环失败。

起义就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增大!!!

难道,真的是……他错了,赵清廉错了。

乾隆的目光不由得犀利盯向台下站在的文武百官之中的工部尚书赵清廉。

还有当朝军机大臣和珅。

人是贪官他心里是知道的,但同时办事能力也是超强,他也是知道的。

自古以来,朝廷之上,从来不存在真正的满堂皆清。

不能容纳他们,那就是不能容纳天下官员。

乾隆在思铎。

昔日统御九州四海,驾驭群臣的神智仿佛回来,把他老眼内的浑浊驱离。

台下的赵清廉与和珅还在等着,心中觉得,这一次皇上肯定还是要他们拿主意。

但是事实。

龙椅上的乾隆没有开口。

自刚开始发脾气后,就仿佛泄了气的皮球,整个人扶着额头久久地久久地……

不知道过了多久,但太阳已经高高挂起,烈阳照射进来的光芒搭载巍峨的金銮殿,在地板上留下斑驳。

群臣的银子被拉得长长的。

大家的影子交叠在一起。

沉默是今天早朝唯一的特点。

只有沉默。

因为湖北,湖南,四川的白莲教,不良人,明教三方组织同时起义,在这样的绝对危机面前,任何办法都是无用的。

唯一的办法只有大兵围剿。

不是任何事都有办法,不是任何办法都有迂回,朝廷与起义军的兵力交锋是在所难免。

金銮殿的氛围陷入空前的沉默。

时间仿佛凝固。

一个说话的都没有,乾隆扶着额头,也不曾睁开眸子一次,不曾再看向群臣一次。

或许在此刻,他这个奢靡了半生的皇帝,终于明白过来,有些事可以依靠群臣,但不能什么事都依靠他们。

官官相护,利益捆绑,很多事看似好似却难以办成。

先帝雍正朝的鞭法和官绅一体纳粮是好的。

如今的杭州改稻为桑也是好的。

但施行下去,却成成阻碍,原本好好的改稻为桑,变的面目全非。

而这一次。

他不想用任何投机取巧的办法。

消灭起义军的办法,只有唯一,战!

已经到了不战不行的地步。

唯有一战,一战定乾坤。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当沉寂许久的乾隆一个摆手,群臣缓缓离开金銮殿,踏出殿堂外时,已经是正午时分。

在这整整一个上午,他们不知道皇帝经历了什么,但可以知道的是,这一次的事情,皇帝想要自己解决,而不是和曾经过去一样,紧紧依靠于他们。

大清到底是爱新觉罗家的,到了真正生死存亡的时候,身为爱新觉罗子孙的皇上,选择自己来力挽狂澜,扶大夏将倾。

不过事态并没有像大家预料那样发展,如果只单单有三处起义,那也就罢了。

随着大家还没走出宫门。

从家中赋闲的阿桂大将军,从准噶尔灭掉整个族群的兆慧将军,福康安将军,三位大将军,身着铠甲,快步走来。

三人并列而走。

龙行虎步之间,散发着独属于武夫的那种傲气,雄霸之气。

这种气息只有在立于万万尸骨之上的人才能散发出。

而阿桂,兆慧,福康安这三位,当之无愧,属于佼佼者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