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一个散装的千户城主(2 / 2)

在到达这个隘口的第五天,队伍又继续开拔,向西北走去,又走了大约一日,在经过两个养马的聚落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这次行程的终点——弓邑。

邢君给木耒的封地不是弓车邑和白马里吗,怎么终点成了弓邑?原来弓邑和车邑是两个独立的小邑,弓邑约400户,车邑约300户,白马里共四个聚落150户,其他散居的还有几个小里约百十户。

邢国的基础组织是这样的,五家为邻、五邻为小里、四小里为正里(100户),四正里为乡(乡邑四百户),五乡为邑(2000户),五邑为城(万户)。

弓邑400户,就是一个乡,称为乡邑。如果理解成这是一个400户的村子,其实那就错了,弓邑是算上他周围的散居的小村庄,或者称为小里,才勉强凑够400户,真正的弓邑驻地,也就100户多点。车邑也是这么个情况,只是更小了点。

封邑千户,不是一座千户的城邑,而是一大堆加在一起,凑个一千来户,一个散装的千户城主。

而此时,弓邑的三老早已经在路边迎接木耒 。三老是什么,一般是乡三老或者是族三老,因为这个弓邑的人全姓张,所以乡三老就完全等于是族三老。

乡三老又是谁呢?一般是族内具有较高威望或影响力的人,分别是乡司徒、乡司寇(马)和乡司空。也就是分别管理着土地,人口,治安,征兵,还有徭役的征发。

乡三老将木耒迎进了弓邑之内,他的住处便是木耒的祖父,即邢弓公的原来的宅邸。对于木耒来说,这个住所还算不错,至少他今夜不用在外露营了,而且比他在邢都的宅邸要好得多。

木耒坐于厅堂之上,乡司徒马上向木耒献上了弓邑的文册,就是记录着土地人口的竹简和文牍。

木耒将那些书卷交给章腊,对乡司徒说道:“此乃吾之家宰章腊,尔后有事皆可报之于他,勿直寻吾。”

那乡司徒随后便向章腊行了一礼。

木耒又接着说道:“吾至此地,一切如旧。汝等依旧管你等族人,当耕则耕,当制弓则制弓,我不过问。然此地余未垦之地,皆为吾之土。我所携之奴与士徒,我当分田与之。“

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无论这块封地划分给谁,他们都照常缴纳赋税。作为一族之长,不管是谁得到封地,都需要倚仗他们来管理弓邑的人口。

只要不是头脑不清醒的人,绝对不会动摇他们族长的地位。木耒这样一说,乡三老也放宽了心。他们最怕的是那种一来就来个下马威的主人,相安无事、一切照旧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

土地嘛,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比较容易耕种的地,这张氏都已经占完了,剩下的地不是贫瘠就是坡地,或者是不易于灌溉的土地,再有就是那些土丘和石山,那些都是国君的,谁也无权占有,既然公子说是他的,那便山头便是他的。

既然这样,土地等于也没动他们什么利益。有了主人,权利和土地都没变化,一切照旧,那便是好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