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周军就到了入学的年龄。在那个年代,周军所生活的小村子仿佛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村子坐落在一片连绵的山脉脚下,四周被郁郁葱葱的山林环绕。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宁静而古朴,但也正因如此,交通极为不便。学校在村口村委大院旁边,道路曲曲弯弯,上下坡不断切换,还要路过一条蜿蜒的河流,这段路直线距离看似不远,然而实际行走起来却有足足五公里的路程。
对于年幼的周军来说,这五公里的上学路就如同一场漫长的冒险。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周军就得早早起床,简单洗漱后,背上破旧的书包踏上求学之路。有时候,遇到下雨下雪天,道路湿滑,一路上,跌跌撞撞,都要靠大家的帮忙才能到校。
村子位于山区深处,地势崎岖不平。周围的山脉连绵起伏,将村子与外界隔绝开来。唯一的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崎岖难行。由于村子地处偏远,人口稀少,政府在规划学校的时候,只能选择在相对中心的位置建设,这就导致了村子里的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程。
而且,村子与学校之间还隔着一条河沟。如果绕路走,虽然安全,但路程会增加两公里。对于孩子们来说,两公里的路程意味着更多的时间和体力消耗。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很多孩子都会选择穿过河沟去上学。然而,河沟里的水在雨季的时候会变得很深,水流也很湍急,非常危险。但即使如此,孩子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小心翼翼地过河沟,继续他们的求学之路。
然而,在上学的漫长路途中,那两公里的差距对于周军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为了能多一些时间休息或者玩耍,也为了能早点到达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他们毅然选择冒险走河沟。尽管大人们总是再三叮嘱走河沟很危险,但孩子们心中那股对便捷的渴望战胜了恐惧。每次踏上走河沟的路,周军和同学们都像是一群勇敢的小探险家,怀揣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
这条河沟并不宽,大概四五米的样子,但它的水流却变化多端。在旱季的时候,河沟里的水浅浅的,只没过孩子们的脚踝,清澈的水流可以看到河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小虾。孩子们会一边走一边嬉戏,偶尔还会停下来捉几只小鱼放在瓶子里,准备带去学校向同学们炫耀。然而,到了雨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河水会迅速上涨,变得浑浊而湍急,水流的力量足以把一个成年人冲倒。这个时候走河沟,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河沟的地形也很复杂,两边是陡峭的土坡,上面长满了野草和野花。有时候土坡会因为雨水的冲刷而坍塌,露出黄色的泥土和石块。孩子们走在河沟里,必须小心翼翼地选择落脚的地方,以免滑倒或者陷入泥潭。而且,河沟里还有一些大石头,孩子们需要踩着这些石头过河,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水里。
周军每次走河沟的时候,心里都充满了紧张和害怕。他会紧紧地跟着同学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他看着湍急的水流,心里想着如果自己掉进去了会怎么样,会不会被水冲走,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和哥哥了。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不走河沟,就要多走两公里的路,那样会很累,也会迟到。所以,他只能鼓起勇气,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他的同学们也有着类似的心理感受。有的同学会互相鼓励,说大家一起走就不会害怕了;有的同学会默默地祈祷,希望河水不要涨得太高;还有的同学会唱起歌来,给自己壮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也变得更加深厚,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克服恐惧,一起成长。
在周军的上学路上,大哥就像是一座坚实的靠山。每当周军在河沟前犯难时,大哥总会及时出现,用他那宽厚的后背为周军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大哥比周军年长几岁,身体也更加强壮。他深知弟弟上学的不易,所以总是默默地关注着周军的行动。每当看到周军在河沟前犹豫不决时,大哥就会毫不犹豫地走到他身边,蹲下身子,示意周军爬上他的背。
周军看着大哥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温暖。他小心翼翼地爬上大哥的背,紧紧地搂住大哥的脖子。大哥背起周军,稳稳地踏入河沟。河水在他们的脚下流淌,大哥的脚步却没有丝毫的慌乱。他一步一步地走着,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定,那么有力。周军趴在大哥的背上,感受着大哥的体温和心跳,心中充满了安全感。他知道,只要有大哥在,他就不会有危险。
其实,大哥第一次发现周军走不过河沟是在一个雨季的早晨。那天,雨下得很大,河水涨得很高。周军站在河沟边,看着湍急的水流,心里充满了恐惧。他尝试着走进河沟,但刚走了几步就被水流冲得差点摔倒。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大哥出现了。大哥看到周军的困境,立刻明白了一切。他二话不说,背起周军就过了河沟。
从那以后,大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学的时候,他都会提前出门,在河沟边等周军。如果看到周军走不过河沟,他就会背起周军过河沟。每次背周军过河沟的时候,大哥都会非常小心。他会选择水流相对较缓的地方走,避开那些大石头和泥潭。他还会用手紧紧地抓住周军的腿,防止周军掉下来。周军趴在大哥的背上,看着大哥认真的表情,心中充满了感激。
周军的内心感受是复杂的。他既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大哥而感到骄傲和幸福,又为自己的弱小而感到羞愧和无奈。他知道,大哥为了他付出了很多。大哥每天都要早起,还要背着他过河沟,这一定很辛苦。但是,大哥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他总是默默地为周军付出,用他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兄弟之情。周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大哥的恩情。他要让大哥为他感到骄傲,让大哥知道他的付出没有白费。
当周军终于抵达学校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村学校的简陋。学校的围墙是用石头和泥巴砌成的,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裂缝,看上去摇摇欲坠。校门是一扇破旧的铁门,上面的油漆已经剥落,露出了生锈的铁条。校园里的地面坑坑洼洼,长满了杂草。几间简陋的教室坐落在校园的一角,屋顶是用瓦片铺成的,有些地方还漏着雨。
走进教室,周军看到了那些用木板和砖垒起来的课桌。这些课桌看上去十分简陋,木板又宽又长,上面布满了划痕和污渍。砖垒起来的底座也不稳固,稍微一碰就会摇晃。然而,对于周军和他的同学们来说,这些课桌却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工具。
学校的整体外观给人一种破旧不堪的感觉。教室的墙壁是用泥巴和石头砌成的,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裂缝,风一吹就会有灰尘落下来。窗户上没有玻璃,只有几块破旧的木板,用来遮挡风雨。教室里的光线很暗,只有几盏昏暗的灯泡挂在屋顶上。
这种简陋课桌的制作非常简单。村民们从山上砍来一些树木,锯成又宽又长的木板,然后用砖垒起来作为课桌的底座。虽然制作过程很粗糙,但这些课桌却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
孩子们在这样的课桌上学习的场景让人感动。他们坐在摇晃的课桌上,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有的孩子用铅笔在木板上写字,有的孩子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仿佛忘记了周围的简陋环境。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会围在课桌旁玩耍。有的孩子会在木板上画画,有的孩子会用石头在地上玩游戏。他们的笑声回荡在校园里,给这个简陋的学校带来了一丝生机和活力。
尽管学校的环境很简陋,课桌也很破旧,但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这个贫穷的小山村。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而这些仅有初中文化的民办老师,却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他们或许没有高学历的光环,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他们有着对教育的热忱和执着。
这些民办老师大多是村里读过书、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他们在村里人的眼中,是知识的象征,是希望的寄托。在简陋的教室里,他们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着知识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的意义。
讲述那个年代民办老师的选拔标准和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学生的影响。
那个年代民办老师的选拔标准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只要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愿意为村里的孩子们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有可能成为民办老师。他们不需要有高学历,也不需要有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但他们却有着一颗热爱教育、关心孩子的心。
民办老师们的工作情况十分艰苦。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兼顾学校的其他事务。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一个老师往往要同时教授多个年级的课程。他们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只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经验进行教学。而且,他们的工资待遇也非常低,甚至有时候只能得到一些粮食作为报酬。
然而,这些民办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们,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在课堂上,他们耐心地解答孩子们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他们关心孩子们的成长,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对于周军来说,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一位民办老师。这位老师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却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他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让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那些抽象的知识。他还经常鼓励孩子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周军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这个贫穷的小山村。
民办老师们的付出和奉献,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也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虽然没有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但他们却收获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
在那简陋的农村学校里,周军幸运地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这位老师就像一盏明灯,在艰苦的环境中散发着知识的光芒,照亮了周军和同学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