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市高复读(1 / 2)

军君自传 军君168 3232 字 3天前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周军经历了高考落榜的沉重打击。然而,他心中那团渴望成功的火焰并未就此熄灭,反而在挫折的磨砺下燃烧得更加炽热。下定复读的决心后,周军毅然踏上了这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征程。他先是来到五中报了名,准备在熟悉的环境中重新出发,加入复读的大军,向着梦想中的大学发起又一次冲锋。

周军的六叔,一直以来都对他的学业关怀备至。见周军落榜,六叔深思熟虑后,向他提议前往县城市高复读。六叔深知,城里的学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方面往往更具优势,那里有更丰富的图书馆藏书,可以让周军涉猎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有经验更为丰富、教学方法更为多样的教师团队,能够给予周军更精准、更深入的学习指导;还有更多与优秀学子交流切磋的机会,有助于周军开阔视野,激发潜能。此外,六婶在市高任教这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更是为周军的复读之路增添了一份有力的保障。在六叔的耐心劝说与分析下,周军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告别了五中,满怀憧憬地来到了市高复读。

到市高报道的那一天,阳光洒满校园,周军怀揣着一丝紧张与期待走进校园。突然,他的目光被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住了。只见一个大高个子男孩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周军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走近一看,原来是五中的同学闫黎明。那一瞬间,惊喜与喜悦在两人的眼中绽放。在五中时,他们就是志同道合、关系亲密的好友,常常一起探讨学习中的难题,在课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如今在市高重逢,仿佛是命运的一次奇妙安排,让他们在复读的道路上不再孤单。他们热情地相互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既有久别重逢的欣喜,又有对未来复读生活的坚定信心。

随后,他们俩齐心协力,相互帮忙办理入学手续。在填写各种表格、领取学习用品、寻找宿舍的过程中,彼此的默契依旧如初。当得知他们被分到了同一个宿舍时,两人更是兴奋不已,仿佛这是一个美好的预兆,预示着他们将在复读的岁月里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就这样,他们正式开启了在市高的复读生活,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

自然而然地,周军和闫黎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饭伴。每日三餐,他们总是相伴而行,穿梭在校园的食堂与小径之间。在餐桌上,他们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还会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闫黎明会讲述他在假期里遇到的有趣见闻,周军则会倾诉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他们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让复读的日子不再枯燥乏味。

而在周军的老家,父亲和母亲正为了家庭的生计在橡胶生意的道路上努力打拼着。橡胶生意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资金短缺是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难题,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只请了四五个工人,大量繁重的工作都由他们自己承担。每天,天还未亮,父亲和母亲就早早地起床,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他们在简陋的厂房里,与橡胶材料为伴,忍受着刺鼻的气味和闷热的环境,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橡胶制品的生产加工。

在这个艰难的创业阶段,偃师的史新华向周军的父亲提出了一个建议。史新华看到周军父亲腿脚不便,每日拄着棍走路,出行极为不便,且来回打车不仅费用高昂,还常常受到时间的限制。他想到他们当地生产的摩托车可以进行改装,将原本需要脚踩打火的方式改成手拉式打火,这样对于周军父亲来说就会方便许多。周军的父亲听后,心中一动,经过与母亲的商量,他们决定去看看这种三轮摩托车。

在摩托车销售点,周军的父亲仔细地端详着眼前的三轮摩托车。他抚摸着车身,感受着它的材质与结构,心中权衡着利弊。虽然购买摩托车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一想到它将为自己的出行和生意带来极大的便利,他还是下定了决心。回到家后,父亲四处奔波,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 4000 块钱。当他满心欢喜地将崭新的摩托三轮车骑回家时,全家人都围了过来,眼中充满了期待与喜悦。这辆摩托三轮车,成为了家庭新的希望与助力。

有了三轮车,周军的父亲出行确实方便了许多。他开始骑着三轮摩托车去进货、送货,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劳。从家到偃师有 70 多公里的路程,这对于骑着三轮车的父亲来说,并非一段轻松的旅程。每一趟往返,都需要花费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了不影响白天在厂里的正常生产工作,父亲常常凌晨四五点就出发去送货。在那寂静的凌晨,整个村庄还在沉睡之中,父亲就已经启动了三轮车,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缓缓驶入黑暗之中。他的身影在路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独,但他心中却怀揣着对家庭的责任与对未来的憧憬。

他总是希望能够赶在七八点对方上班时正好把货送到,这样可以早点办完手续,然后马不停蹄地往回赶,争取在中午能返回家中。一方面,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确保下午能够正常进行橡胶制品的生产;另一方面,父亲一生节俭,不舍得在外边吃饭,他总是想着能赶在饭点回家,与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哪怕只是简单的饭菜,也能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有时,因为路途上的耽搁或者其他突发情况,他错过了中午饭点,他也只是默默地忍受着饥饿,回到家后与晚饭一起吃。

长期如此超负荷的工作,让周军的父亲身体逐渐消瘦。他的脸庞不再圆润,而是变得棱角分明,眼眶也深深地凹陷下去,眼神中却始终透着一股坚定与执着。全家人看到父亲如此辛苦,心中都非常心疼。母亲常常劝他要多注意休息,不要把自己累垮了,但父亲总是摇摇头,他说:“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我还不能停下来。”他就是这样一个倔强的人,一旦认定了目标,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前方荆棘丛生,也绝不退缩。

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之下,周军的父亲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生计大梁,一心扑在橡胶生意上。彼时,工厂刚起步不久,各项事务繁杂琐碎,资金链紧绷如弦,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难。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合作方突然加急订单,要求大幅增加橡胶垫的供货量,还定下严苛的交付期限。这对周军父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旦顺利完成,不仅能缓解当下资金的燃眉之急,还能与对方建立更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工厂未来发展铺就坦途。

面对这般紧迫局势,周军的父亲没有丝毫退缩。他迅速召集仅有的四五个工人,亲自带头,一头扎进厂房,开启了没日没夜的连轴奋战。从清晨五点,天际才刚刚泛起鱼肚白、村庄尚在沉睡之际,他便第一个踏入车间;直至深夜一两点,万籁俱寂,整个世界都被浓稠的夜色包裹,他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缓缓走出厂房。

在这段日子里,厂房成了他的主战场,他化身不知疲倦的钢铁战士,一刻不停地穿梭于各机器之间。搬运橡胶材料时,那些沉重的卷材、块状原料,一次次压弯他的脊背,磨破他的手掌,可他咬着牙,一声不吭,凭借顽强的毅力,将物料稳稳安放到位;操作生产设备时,他聚精会神,双眼紧紧盯着仪器仪表,双手熟练地调控参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偏差,全力确保产品符合高标准;检查环节更是严谨细致,他用布满老茧与伤口的双手,一寸一寸摩挲着橡胶垫,仔细甄别每一处纹理、每一个边角,但凡发现瑕疵,便立刻返工重做。这般高强度的劳作,日复一日,他的双手愈发粗糙干裂,伤口新添了又愈合,愈合了再裂开,层层叠叠的伤疤,是他无声的付出与坚守,可他从未吐露半句怨言。

终于,在那个寒冬腊月的深夜,凛冽的北风如脱缰的猛兽,咆哮着席卷大地,冰冷的空气似尖锐的针,直直刺入骨髓。历经一周不眠不休的奋战,他们总算赶在凌晨两点,将这批分量十足的货物包装妥当。父亲瘫坐在满是污渍的椅子上,满脸倦容,双眼布满血丝,身体沉重得仿佛灌了铅。短暂休憩片刻后,三点多钟,他强撑着酸涩肿胀的眼皮,驱散周身的困意,起身准备骑车送货。

彼时,三轮摩托车被塞得满满当当,大包小包的货物高高垒起,摇摇欲坠。车子启动,在呼啸的寒风中艰难前行,车身剧烈摇晃,每前行一米都似用尽全身力气。周军的母亲裹紧棉衣,站在家门口,眼神紧锁父亲离去的方向,满脸担忧与不舍。寒风吹乱她的发丝,却吹不散她心头的阴霾。直至父亲的身影彻底隐没在浓稠如墨的夜色里,她仍伫立原地,双脚像是被钉住一般,满心焦虑,难以入眠。

约摸一个多小时后,寂静的夜里骤然响起一阵急促刺耳的电话铃声,打破夜的静谧。母亲心头猛地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她慌乱地拿起听筒,电话那头,邻村李医生的声音急促颤抖:“不好了!快来吧,老周翻车了,怕是砸到腿了……”一瞬间,母亲只觉天旋地转,大脑瞬间空白,双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听筒差点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