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高职宛如一艘扬帆起航的探索之舟,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教育深海,试图开辟出一条更为高效、实用且贴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航道。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恰似这艘船上的坚固桅杆,凭借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高度锤炼,稳稳地支撑起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在职业教育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周军,一位踏入这所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热血青年,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便被这里浓厚的实践氛围所深深吸引。大学的时光,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是在理论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学术讲座的殿堂里聆听,但对于周军而言,实验课的时光却有着别样的魅力,那是他心之所向、情之所系的知识宝藏之地。每一次踏入实验室,他都像是一位即将踏上冒险征程的勇士,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专注的光芒,全身心地沉浸在那些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机械装置所构建的奇妙世界里。
在大学的岁月长河中,周军如同一块海绵,贪婪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养分,经历了无数次实验与实习活动的洗礼。这些经历,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他专业成长的道路,让他在机电一体化的领域中逐渐崭露头角,也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的车轮缓缓转动,当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钟声敲响,周军和他的同学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时刻。此时,他们已经完成了各项专业知识的基础学习,就像是一群即将接受实战考验的士兵,站在了检验综合能力的战场上。而他们即将面对的挑战,是制作一把鸭嘴锤子——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数技术细节和工艺要求的任务。
当老师宣布这项任务时,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讶与疑惑,仿佛在说:“一把精致的锤子,真的能从我们手中诞生吗?”然而,质疑归质疑,他们还是怀揣着一丝期待和忐忑,来到了学校的定点实习基地——713 研究所内的小型机加工厂。
一进入机加工厂,一股浓郁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几十台c4160 车床整齐地排列着,每一台都被擦拭得锃亮,闪耀着金属特有的光泽。尽管这些车床在当时并非是最先进的设备,但对于周军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它们却是开启技术大门的钥匙,是他们迈向工匠之路的第一步。
实习带队的游老师站在车床前,神色严肃而认真,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解了本次实习操作的主要任务、操作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各项事项。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定心丸,让同学们原本紧张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讲解完毕后,同学们迅速进行了分组,各自奔赴自己的“战场”,准备迎接这场挑战。
周军所在的小组,成员们围聚在车床旁,眼神中透露出既紧张又兴奋的神情。他们深知,接下来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关乎着锤子的成败。
首先,他们要运用手锯将一根铁棍锯切成接近工件的尺寸。这看似简单的第一步,却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技巧。周军深吸一口气,右手紧紧握住手锯手柄,仿佛握住了整个世界的重量,左手则稳稳地扶住手锯前端,调整好姿势后,开始了起锯动作。
起锯角约为十五度,这个角度的把握至关重要,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个锯切过程。锯切时,周军右手施力,左手小心翼翼地扶正锯弓,眼睛紧紧盯着锯条与铁棍的接触点,时刻确保锯条保持正直。他深知,一旦锯歪,后续的加工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锯切的速度不宜过快,约每分钟20 - 40 次,每一次拉动锯条,都像是在与金属进行一场细腻的对话。为了减少摩擦和热量,必要时他们还会加上机油进行润滑,机油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与金属的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锯下了一段长 90mm,底面直径 28mm 的铁柱。然而,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需要依据教师的要求,在这个圆柱体外表依据尺寸划线,然后通过锉削将其加工成底面边长 18mm 的四棱柱。
锉削的过程,是一场对耐心和毅力的严峻考验。用锉刀锉削外表,单调而枯燥,每一次的锉动都像是在重复着一个机械的动作,但周军和他的组员们却深知其中的意义重大。一开始,他们选用大锉刀进行粗加工,大锉刀在铁柱上有力地滑动着,金属碎屑纷纷扬扬地落下,仿佛是一场金属的雪花飞舞。随着加工的深入,他们逐渐换上中锉刀,进行进一步的打磨,每一下锉动都更加精细,更加注重细节。最后,使用小锉刀来把表面搓平搓细,此时的动作轻柔而精准,仿佛是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在这四天的时间里,他们的双手磨起了水泡,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的眼神中只有坚定和执着,一心只想将这根粗铁柱打磨成表面光滑平整的四棱柱。
当四棱柱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把一根长方形的铁棍锯成锤子的外形。这需要他们依据图形,精准地锯割下一个三棱柱的铁块。周军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锯子,沿着预定的线条缓缓移动,每一下都慎之又慎。终于,锤子的基本外形完成了,它静静地躺在工作台上,仿佛在等待着进一步的雕琢和升华。在经过进一步的锉削和研磨之后,打孔的工序即将开始。
打孔前,周军拿起划线工具,仔细地在锤子上确定孔的中心位置。他的眼神专注而敏锐,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眼前的锤子。确定好中心后,先用锤头轻轻地打出一个较大的中心眼,这是后续钻孔的基准。钻孔时,周军启动钻机,钻头缓缓地靠近锤子,当钻头接触到金属表面的那一刻,他的心跳微微加速,但手上的动作却依然沉稳。先钻一个浅坑,以判断是否对中,这一步至关重要,如果孔位稍有偏差,整个锤子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当孔快要钻通时,周军放缓了进刀量,他知道,此时的每一丝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一个小小的意外发生了。周军所在的小组,有一位女同学廖佳佳,她性格活泼开朗,是个自来熟,更是个十足的话痨,无论对谁都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她常常自诩为 407 的九妹,因为周军的宿舍八个人,排行从一到八,她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小团体,成为了大家眼中的“九妹”。
当时,廖佳佳一边看着周军操作,一边兴致勃勃地说着:“四哥,昨天我看了一个电视剧,里面的剧情可精彩了……”周军正全神贯注地进行锤头的扩孔工序,被她这突如其来的话语一分神,手微微一抖,钻头瞬间钻偏了。这一下,整个小组的气氛瞬间凝固了,大家都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幕,仿佛时间都停止了流动。
廖佳佳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的脸上瞬间闪过一丝内疚和懊悔,眼眶也微微泛红。她知道,自己的一时疏忽可能给整个小组带来了巨大的麻烦。然而,此时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如果重新制作,时间上根本来不及,他们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周军沉默了片刻,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但很快又恢复了坚定。他知道,抱怨和指责无济于事,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补救。他拿起锉刀,开始仔细地打磨着钻偏的部分,试图将多余的一面磨掉,使其能够符合公差要求。他的动作缓慢而沉稳,每一下都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和专注。此时的车间里,安静得只剩下锉刀与金属摩擦的声音,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纷纷投来关切的目光,但周军却浑然不觉,他的世界里只有眼前的这把锤子和如何将它修复完美。
终于,经过一番精心的打磨,周军成功地将锤子修复好了。虽然这个锤头比其他同学的略显小巧玲珑,因为它处于公差范围的下限,但好在还是合格的。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周军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笑容中饱含着他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战胜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