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小厂诞生(1 / 2)

军君自传 军君168 3250 字 11天前

在遥远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一幅画面:一边是在老家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周军的父母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在生活的轨道上奋力旋转。母亲那瘦弱却坚韧的身影,在广袤的田野里穿梭于农活之间,春种秋收,每一滴汗水都洒落进脚下的泥土,滋养着家庭的希望。父亲则与张成功并肩作战,忙碌于向煤矿销售木料的事务之中,他们奔波在蜿蜒的山路上,将一车车木料运往煤矿,每一次交易的达成都是对家庭责任的坚实担当,虽忙碌却也乐在其中,仿佛只要这样不停地努力,就能为家人撑起一片永远晴朗的天空。

而在新中煤矿这边,周军和妹妹在求知的道路上默默前行。奶奶,这位家庭的温暖守护者,在简陋的小屋里,用她那满是爱意的双手,为兄妹俩精心烹制着每一顿饭菜,从晨曦微露到夜幕深沉,她悉心照料着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让远离父母的兄妹俩在异地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安宁。兄妹俩深知家庭的不易,他们将这份理解与体谅化作学习的动力,每日勤奋刻苦,在学校里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每一个优异的成绩都是他们对家庭默默的感恩与回报。他们乖巧听话,如同春日里的嫩苗,在奶奶的呵护下茁壮成长,那小小的身影里蕴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家庭深深的眷恋。

在这平凡而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发生了一件令人忍俊不禁却又饱含温情的趣事。周军的奶奶,这位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即使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依然有着一颗不服老的心。那时,家中没有现代化的洗衣机,所有衣物的清洗都依赖于奶奶那双满是皱纹却无比有力的手。奶奶洗衣服的方式,是从旧时光里传承下来的老方法,她手持一根棒槌,在装满水的大盆里,有节奏地拍打衣物,仿佛在奏响一曲生活的乐章。

周军过年时母亲给他买的那件小西服,在那个年代堪称时尚的象征。精致的剪裁,细腻的做工,让周军对它爱不释手,每次穿上都仿佛自己成为了世界的主角。然而,一次小小的意外却让这件心爱的衣服遭遇了 “劫难”。那天,奶奶发现西服上沾染了油污,心疼孙子的她,决定趁着孩子们上学的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将衣服洗净。她像往常一样,拿起棒槌,放入洗衣粉,然后在衣服上用力地拍打起来。可她未曾想到,这件西服的内部有着垫肩、内衬等复杂的结构,有些部分甚至是用胶粘制而成。在奶奶那充满力量的棒槌拍打之下,衣服虽然逐渐恢复了洁净,可当晾干后,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原本笔挺的西服变得皱皱巴巴,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几乎已无法再穿着。

周军放学回到家,看到那件惨不忍睹的西服时,心中五味杂陈。他望着奶奶那满是愧疚的眼神,无奈地叹了口气,所有责备的话语都在喉咙口咽下。他知道,奶奶的本意是好的,这只是一个无心的失误,而在那一瞬间,他看到了奶奶眼中的自责与不安,那是一位老人对自己不小心犯错的深深懊恼。

新中煤矿与老家之间,相隔了十五公里的漫长路程,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这段距离仿佛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没有公交车的便捷通行,周军和妹妹每次思念父母时,都要经历一番艰难的辗转。他们需要先步行许久,到达有小三轮停靠的站点,然后挤在狭小而又颠簸的车厢里,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缓缓前行,一路的疲惫与不适,都在即将见到父母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周军对这种漫长而又繁琐的行程渐渐感到厌倦,他渴望能有更自由、更便捷的方式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于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当放学的铃声响起,他望着天边渐渐西沉的夕阳,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 他决定骑自行车回老家。奶奶前段时间刚回去过,妹妹这周学校又有活动,他不想再等待,不想再被这漫长的路途束缚。尽管他知道,十几公里的路程,加上天色渐暗,还有那崎岖难行的山路,这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冒险,但他思念父母的心如同燃烧的火焰,驱散了内心的恐惧与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程。

周军虽年仅十几岁,但平日里注重身体锻炼的他,拥有着超越年龄的体力与毅力。他骑上自行车,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蜿蜒的山路上飞驰。上坡时,他咬紧牙关,双腿用力蹬踏,那结实的肌肉在夕阳的余晖下紧绷着,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却丝毫没有让他有下车推行的念头,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地征服了那一道道陡坡。

当他终于抵达村口时,夜幕已经如黑色的幕布般完全笼罩了大地。那天没有月亮的陪伴,四周漆黑一片,寂静的村庄在黑暗中显得有些阴森恐怖。周军望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寒意,后背发凉,头皮发麻。这是他第一次在夜晚独自骑车走这条路,每一个黑影都仿佛隐藏着未知的恐惧,每一丝风声都像是恶魔的低语。但他知道,家就在前方,父母就在那温暖的灯光下等待着他,这份信念让他鼓起勇气,硬着头皮,在黑暗中一路飞奔。

当他冲进家门的那一刻,父母那惊讶的眼神里,有意外,有心疼,更多的是满满的欣慰与感动。那一刻,周军知道,所有的疲惫与恐惧都化作了值得,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与爱。

有了第一次的勇敢尝试,周军此后的回家之路便不再充满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身体越发强壮,骑行技术也日益娴熟。有时,他甚至会骑着自行车,带着奶奶和妹妹一起回老家。那辆自行车在他的脚下,仿佛变成了承载家庭温暖与幸福的魔法车。尽管骑行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每一次上坡都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每一次颠簸都考验着他的平衡与耐力,但他们的欢声笑语却洒满了一路。奶奶坐在后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叮嘱着孙子小心;妹妹则紧紧地抱住哥哥的腰,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那画面,如同春日里最美丽的风景,在岁月的长河中定格成永恒的温馨。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了变数。随着市场的风云变幻,煤炭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煤炭产能过剩的阴影笼罩着整个行业,许多煤矿纷纷陷入停产的困境。这一变化如同涟漪般迅速扩散,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周军父亲所从事的木料销售生意,也在这场风暴中摇摇欲坠,最终无奈地走向了停滞。

那一刻,家庭的上空仿佛笼罩了一层厚厚的阴霾。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来源,未来的路变得迷茫而又充满未知,烦恼与焦虑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将一家人原本平静而幸福的生活搅得混乱不堪。但他们并没有被困境彻底打倒,在这片黑暗中,一丝希望的曙光悄然浮现。

同村的张振兴,这位与周军父亲有着多年深厚情谊的老伙计,在关键时刻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路。他找到周军的父亲,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说道:“你看人家邻村的赵石头家,在城里开办了橡胶厂,那可不得了,为村里老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福利啊!咱们为啥不也办一个呢?”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周军父亲的心中激起千层浪。办厂?谈何容易?一系列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瞬间在他脑海中飞速盘旋。生产什么产品?原材料从哪里获取?生产出来的货物又将销往何处?这些问题如同重重迷雾,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但周军父亲的眼神中并没有绝望,反而在短暂的迷茫后,燃起了一股坚定的斗志。他知道,这或许是家庭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必须去尝试。

于是,周军的父亲与张振兴踏上了四处考察的征程。他们如同两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商业海洋中寻找着那座属于他们的宝藏岛屿。在一个星期的漫长时间里,他们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终于,他们的脚步停留在了偃师的营房口。

这里,仿佛是一个橡胶的世界,到处都是规模不一的橡胶小厂。它们如同繁星点点,汇聚成一片璀璨的产业星河。有专注于生产生胶,也就是合成原料的工厂,巨大的反应釜在厂房里日夜轰鸣,散发着化学工业特有的气息;有生产橡胶加工设备的厂家,精密的机床与工具在工匠们的手中,将一块块金属雕琢成能够塑造橡胶灵魂的神奇器械;还有加工橡胶模具的作坊,那些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模具,仿佛是开启橡胶制品无限可能的魔法钥匙。在这里,只要你能想象到的与橡胶相关的环节,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生产单元。虽然这些工厂大多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存在,规模不大,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创业者们的激情与汗水。

周军父亲和张振兴漫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眼中满是惊叹与兴奋。他们彼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相同的信念:这不就是他们梦寐以求、最适合他们这些初涉商海的创业者起步的地方吗?这里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人才,仿佛是上天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创业摇篮。

回到老家后,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在自家院子东边的那片空地上,他们要亲手打造出梦想起航的港湾。首先建造的是两间厢房,这将是他们未来橡胶厂的核心 —— 厂房。他们请来了村里最有经验的工匠,从选材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那一块块砖石,在工匠们的手中逐渐堆砌成坚实的墙壁;那一根根房梁,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期望,稳稳地架设在屋顶之上。厂房的地面经过反复平整与夯实,确保每一台机器都能平稳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