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朝廷党争(2 / 2)

要怪就怪郑成功风头太旺了。

他手底下这支无敌舰队,几乎无一败绩。

之后收复t湾,出海贸易,平定日本等等战绩,都让他力压李定国。

其实这事吧,两个人各有优劣,也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

两人也都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难道一大把年纪还要争个高低贵贱?

其实他俩也迫不得已。

作为陆军和海军的两大领头人,他们不斗,但他们手下的人可不会消停。

郑成功作为一个在官场混迹多年的老油条,自然明白官场上这一套。

于是他每次赚了钱之后,除了交给老板的一部分,剩下的钱,上下自然要打点。

而且他出手阔绰,这钱跟不要钱似的。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朝中收了钱的人只要一提到郑成功,都是大夸特夸,风评一直都很好。

这就引起了李定国阵营里很多人不满。

知道你牛逼,可你也没要天天挂在嘴上吧!

我就说,我就夸,你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两队人马就开始到处找对方的不是,一上朝就开骂,好不热闹。

起初也只是一些小事,弹劾的内容也只不过是一些你收受贿赂,他骄横跋扈的小事。

洪兴自然是没心思管这些破事的,到了太子监国期间,太子也不敢乱来。

两个阵营针尖对麦芒,上奏弹劾的内容也逐渐往大了写。

总之,哪条罪状能弄死对方,就写哪条。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定下了十条重罪,俗称“十恶”。

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这便是成语“十恶不赦”的来源。

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谋反的字面意思就是推翻王朝的统治,整个封建社会的帝王最怕的就是这条。

谋大逆指的是损坏皇家陵墓、宗庙社稷等。

谋叛也就是我们你常说的投敌叛国,这一条在明末的时候用的比较多。

而这次郑成功被扣的大帽子,就是谋叛这一条。

有人趁着洪兴和郑成功去平定日本期间,给太子朱慈煊上奏,弹劾郑成功意欲占领t湾和日本,自立为王。

太子知道后选择了冷处理,等着洪兴回来之后,太子立即把这事报给了洪兴,洪兴当做没看见。

后来可怜的太子自己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对于郑成功这事也就这么不清不楚的过去了。

李党的人一看皇上和太子都装聋作哑,那肯定不行啊!

继续上书弹劾。

洪兴搞完火车和蒸汽轮船之后,终于有时间腾出手来解决他俩的矛盾了。

这俩人都是大明的功臣,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没有功劳大小之分。

李定国自打迁都北京之后,基本上过起了养老生活,单从表面上看,实力确实比不过到处攻城略地、搞跨国贸易的郑成功。

但若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目前大明这朝堂之内,他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来亨去了日本,白文选在云南,刘体纯对权欲不感兴趣,尚之信非常低调,耿精忠小年轻城府不够。

这么算下来,朝堂之内还有谁可与之匹敌?

洪兴知道,再放任其发展下去,只怕以后自己去周游世界了,太子驾驭不住。

于是,针对两大势力的打压活动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