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宫廷医生(2 / 2)

明天再启 言无忌YWJ 1872 字 7天前

话未说完,她的嘴,已被夫君的嘴堵住。

这一夜,紫禁城灯火亮到很晚。乾清宫中,有许多黑衣人进进出出,皇帝不知又从何处调来这么多查案老手,他们都是一身黑衣,戴着面具。如此,无需担心身份暴露,得罪宫中大珰。他们带上面具,就能轻松撕下别人的伪装。

管理者的最大优势,就是信息不对等与资源调配权。东厂许显纯一干人的问讯能力,大概已经独步大明;晋商八家做了好几代的老帐房,学会新会计本领后,已经青出于蓝;主持内务府商业大局的杨玉春、程孟达,因为商队中总是安插厂卫的探子,也有自己的一套信息整合能力。这些人互相合作,都假装不认识,无法徇私,线索又明确,效率堪称势如破竹。

刘时敏、涂文辅、魏朝等一干人,很快就从配合调查者的身份,转为调查执行者,一夜之后,宫中重新恢复了秩序,调查的范围,越缩越窄,越缩越窄。

重新上岗的内侍们发现,身边的同仁少了三分之一,至于是去帮忙查案的还是被查案的,不好多问。

-----------------

清晨,一个脸上蒙着白纱的清瘦女子,迈着欢乐轻盈的步伐,方才踏入宫门几步,就是一愣。

氛围好安静,好奇怪啊,发生了什么?

她性情恬静,不爱八卦,并不意味着她不关心身边大事,是个愚钝之人。

她的职事在乾清宫,明面上的差使是乾清宫首领女官。此处是一切风暴的风眼,宫中出了什么大事,哪有什么不知道的。

然而,皇帝此刻却是神清气爽,仿佛发生了什么好事。他身后出现一人,面色潮红,如同刚被雨露浇灌过的花儿,却是平日里端庄严谨的皇后。

辛文兰赶紧低下了头,她是学医之人,懂的,比较多。

“文兰,军医之事进展如何?”

“禀告陛下,京师大医院从各地医馆的识字学徒与各军镇的退役老兵中,一共招募了八百人,而今都还在培训之中,才进展了三个月,至少要一年才能进入军中”

“酒精、金疮药、消毒锅、绷带这些物事可还够”

“足够的,就是.......就是京师大医院的外伤病人不多,来一个病患,常常有十数个军医学员抢着诊治”

“和万延年说一声,不行都分散去京师各处医馆,凡有跌打外伤客人,一概免费治疗”

“奴婢明白了”

“万延年说你学医颇有天份,学得刻苦又耐心,而今倒成了京城有名的女医了”

“当不得万医师夸奖”

“给那些大头兵授课,你可有不适合”

“无妨,奴婢戴着面纱呢。再说,这本就是奴婢自己请求的差使”

她的声音很轻柔,节奏平缓,却带着一股小小的坚定,也是个心里有主意的人。

只能是她了,这时代的西医和中医都有些问题,校哥儿有心将后世的一些医学常识,比如用开水消毒器皿、细菌的概念、血型的区别等等,设法传进京师大医院去实验,但总不能说是皇帝的意思吧。

只能托借“宫中秘本,不可外传”的说法了。

但这“宫中秘本”,辛文兰也没见着,但她很聪明,也从来不多问,更不会多说。

“教会一名军医,战场可以至少救活十人”

“这是万医生说的?”

“这是奴婢父亲的嘱咐”

“你父,在京师大医院可好”

“甚好,父亲说医院是个可以专注医术的地方”

嗯,校哥儿听懂她的意思,当年她父亲就是太不适应宫中规则,才被下狱流放。

“有理,你当效仿,专注医术就好,其余宫内的事,不必理会”

“奴婢遵旨”

她刚抬起头,却看到小皇后偷偷与她招手,见皇帝微笑不语,于是就被小皇后牵走了。

下一个觉得宫内氛围不对的,是徐光启,但他也没多问,不好表示,毕竟身后跟着好多人,包括两位传教士。

一人是留着一从长胡子的日耳曼人,名为邓玉函,是小皇帝最为亲近的传教士。另一名黑发卷曲,名为阳玛诺,是小弗朗机人。

去年接见传教士使团后,校哥儿也听了他们几堂课。

结果风度翩翩的龙华民主教,半节课就被请到边上喝茶了。朕可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不会被什么主啊、原罪啊之类的轻易洗脑。

皇帝反而与陪同前来的邓玉函聊个不停,一会儿问周游世界的见闻,一会儿探讨一下机械问题。厂卫来报,此人堪称党史第一博学之人,至少也是之一:精于医学、博物学、哲学、数学.......,且通晓多门泰西文字。

前来大明的路上,邓玉函一路观察天象、风向、海流及磁针指向,将所见的海岸和岛屿的位置,绘制成图。甚至,还将路上见到的各种动植物做成标本,或进行解剖,其中包括一名传教士同伴。

7000卷泰西书籍,正是他与另一位金尼阁神父带来的。传教进京的路上,他还写下了一本解剖学着作《人身概说》,而今正在编撰一本关于物理、力学、机械的《远西奇器图说》。

于是校哥儿表示,邓成为了宫廷讲师,被赐教堂一座!本想抗议的龙主教,不说话了。

再往后,邓老师成为了京师攻玉书院的联名校长,京师大医院的西医首席,御工坊的首席顾问。

最新的风声是,邓老师有望成为大明爵士,这消息把传教士们激动坏了。

今天的邓老师心事重重,今日要和皇帝汇报《大明中、小学标准教材》,同时还有昨日下达的《西学》杂志规划任务。而且,他身上还有来自镜壕、泰西商人与教会的三重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