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并非家园(1 / 2)

天气不错,能从窗外依稀看见一团朦胧月光。

食堂里早已空荡荡,只有做着清洁工作的无人机来回穿梭,另外偶尔会有加夜班的程序员们来补充一下体能,然后再次小跑着回到工作间。

老少二人已经忘了时间,俯身在桌上一遍遍做着精细的演算。纸张已经被撕掉厚厚一叠,若是旁人看到上面的内容,估计会惊异于一串串数字为何会重叠在诗歌句段之上。

其实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利用手环自带的自动计算功能,但阿尔伯特绝不愿意丢失掉自己笔算的乐趣。正如一旁的安如,她也早已忘我地投入到这首诗在不同语种,不同排列方式之间的无缝转换,创作这几首诗的人真不知是花了多长时间,多大心血,来编织这样一个浩繁的工程,它看上去短短几句,却是一个文字和数字重叠组合的巨大迷宫。

单从文字和数字交替的编码方式来说,这实在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

直到深夜,安如已经从最开始的兴趣盎然变得疲乏不堪,她已经开始怀疑,这些诗如果仅仅是写给爱人的抒情礼物,那有什么必要把它搞得像绝密档案一样?就算最终解出来是一段要求分手的绝情话语,藏这么深估计那姑娘也不会解得开吧…

并且随着解谜逐渐深入,阿尔伯特心里也愈加忐忑,毕竟按照安如所说,这些内容是对方主动发过来的。如果其中暗含重要信息,它会不会与地火之间的紧张关系挂钩?甚至这个秘密会不会是对方冒着风险,要向地球传达什么?否则其加密程度怎么会变态到这种地步?

确实,对于这个月来双方互通的所有信息,都被好几台超级计算机实时监控,并且在安全数据库保存了底根。如果双方有任何一条信息有可能携带额外内容,都会立刻触发超算的反馈。甚至是眨眼的频率、声调高低,或者肢体上的小动作,但凡有一定的异常规律存在,也逃不过数据库各种算法的眼睛。这其实也算是社区建立前,双方不成文的规定。

但这么长时间,似乎两边的参与者都规规矩矩,目前为止不存在任何‘传递秘密’的举动,否则该社区恐怕会在某一警报触发后忽然临时关停。

很明显这几首诗做到了,似乎也只有如此凝练的文学方式能够做到。

所以这几首经过复杂加密的诗歌,已经慢慢开始引起阿尔伯特的额外关注,到了后半夜,他干脆把桌面上的纸张推到一旁,开始调用手环上的辅助工具介入,如果没有计算机帮助下的协同运算,可能解密过程还遥遥无期。

当投影上逐步显示的运算过程层层叠加,阿尔伯特也忍不住惊叹,诗的原作者究竟是耗费了多少精力完成的这项工作。它居然在寥寥数百字里设置了上千个重组入口,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一种入口排序输出的结果都不是纯数学的,而是用那些看似重复却意义多样的抽象用词,表达通往某层含义的解码密钥。这就意味着它们并非程序生成,而是纯靠脑子,是靠着感性与理性交织编译下的产物。

正是由于它能在每一层编码后仍然保持修辞和文学含义,所以即便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破译过程也并没有提速多少。正当二人的惊叹已经无以复加时,屏幕上的运算又忽然中止,像一个看似无尽头的迷宫忽然打开了核心大门。

解密结束了,至少从结果看来,它已经抵达终点,再没有下一层。

因为给出的这个答案,并没有让人如释重负,它甚至能压得人喘不过气。短短几句话的背后,解答了阿尔伯特最担心也是最难以面对的问题。

‘地球同胞们,火星上已经没有传统人类,包括我在内。这里如今被一个超级智能全权控制,它用记忆演算的方式制造了无数虚拟的合成人,我不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但它正在以难以想象的效率复刻并观察人类社会。这可能是我发来的最后一次警告,火星不是家园!’

内容就这样简短,与弗朗索瓦之前向他展示的那个冗长报告完全不同,但核心意思基本类似,这人千方百计就是在提醒地球:火星确实存在着一个全能‘上帝’。

而让人生疑的是,这次的落款并非‘魏俊’,而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董俊’。为什么这次要忽然改作他母亲的姓氏?阿尔伯特现在也没心思猜测它变更姓名的意义,可能与他所说的‘并非传统人类’有关。但他两次冒着暴露的风险,坚持给消息加上落款,意义无非是想让某些重要的人知道,他还活着。

地球上,还有谁是魏俊觉得重要的人?

阿尔伯特只能叹息,因为这个人大概已经不再觉得他重要了。

……

天空泛起橙黄,凌晨五点多,媒塔顶层召开了紧急秘密会议。

许多睡眼稀松的部门领导还在抱怨,怎么这种时候扰人清梦。但在得知消息后的一瞬间,所有人立刻变得困意全无。

阿尔伯特只是简短地做了几点要求,其一是彻查友邻网建立信息交流以来的所有数据存根,并且加派一个文学小组到调查团队里,如果有必要,再加派诸如音乐、美术等等看上去与数据工作丝毫不关联的小组成员。大家的工作内容可能会很枯燥,但必须把关每一份通讯记录都有专人勘察,哪怕效率低下,也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