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一统天下后,为了加强团结,增强合力,伏羲综合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创造人类族群的共同图腾。
如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等,创立了华夏民族的共同图腾龙,由此华夏儿女成为龙的传人。
泰山封禅之后,人类世界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以至于后世子孙都把泰山封禅当成了国泰民安的象征。
封禅的意思是,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帝王封禅,自远古时代就有之。春秋时的管仲,认为在他之前有七十二代帝王曾进行过封禅。
其中,包括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
有确切记载的,自秦始皇到清代,先后有十三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二十四代帝王遣官祭祀七十二次。
山体上留下了二十余处古建筑群,两千二百余处碑碣石刻,记录了人类帝王的封禅泰山的历史。
秦始皇之前,封禅的目的,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祭天告地其实是一种原始崇拜,表示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的敬畏。
秦始皇之后,封禅除了祭祀天地外,主要目的是为了标榜天子的伟大功绩,向天下臣民表示他的崇高地位来自君权神授。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
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
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
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一千五百余人整修山道,驺骑三千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
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
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
宋真宗封禅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宋真宗的封禅其实就是个皇帝的新装,成了历史上的封禅闹剧。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大概因为觉得没有秦皇汉武的功绩,不想再像宋真宗封禅那样演戏闹笑话了。
人祖伏羲,将轮回转世后带领人类取得的丰功伟绩,上报于天,昊天天帝封其为泰山神,东岳大帝,位列五帝之中的青帝。
伏羲恢复青龙真身,统御东方,其女泰山玉女,被天帝封为碧霞元君,坐镇五岳之首泰山,护佑平安。
与此同时,女娲娘娘、九天玄女、九幽素女、玄武大帝等返回天界神族,各自论功行赏,修仙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