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自行车,滑板(1 / 2)

李延清到处看了看,把腿逛软了才回办公室去。

他觉得有必要把自行车研究出来,这逛一圈下来,太累人了,太费腿了。

嗯,其实滑板也可以。

只要是能用来代步的,都可以。

想想到时候他骑着自行车,滑着滑板在校园里飞驰而过,绝对能引得那些娃儿,哇声一片。

不行,光想有什么用?得赶快研究出来才行。

普通自行车只要是会骑的人,都能对它的结构说出个一二三来。

恰巧李延清就是那个会骑自行车的人。

想当初,踩着自行车去上学的时候,链条在半路掉了,谁还不会修两手链条啊。

他那会儿修链条可麻利了,用一根小棍一拨,再把脚蹬一转。

诶,链条就上上去了。

李延清回到办公室就开始画自行车的结构草图,画好了之后又画了一个整体图形。

然后用文字在旁边描述自行车的运行原理,写好了之后就让人送到老师傅那里去。

他相信老师傅根据他画的图和写的文字描述,就能把自行车研究出来。

想了想,他又把滑板的的主意,写在了纸上,让人一起送去。

他虽然会滑滑板,但他对滑板的研究不深,了解的也不够多。

因为他当初学滑滑板,只是觉得很帅而已。

学会了之后,也只是变成了他代步的一种方式。

至于那些高难度的动作,他从来就没有去挑战过。

因为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的身体极其抗拒的时候,他就不会去碰那些东西。

恰巧花样滑板就是他的身体非常抗拒的东西。

他把想法给老师傅送去,至于老师傅怎么研究出来,那就是老师傅的事了。

希望老师傅能让他早日拥有代步工具。

李延清决定,在拥有代步工具之前,那就先不去巡视了。

这一段空档,就让那些老师放松放松警惕吧。

等他有了代步工具之后,再来一击即杀。

学校慢慢步入正轨,李延清不用成日都待在学校里了。

副校长和学校的各级领导都已经逐渐上手了,他也能回户部去主持户部的工作。

这段时间他虽然把几份工作同时抓着走的,但他的重心一直都放在学校上。

现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他现在就需要平衡他的三份工作。

其实作为太子太傅,工作不多也不累。因为他该教给太子的,早些年都已经教了。

太子现在跟在皇上身边,学习皇帝之术,御人之术。

他这个太子太傅,倒像是提前完成了工作,现在只是顶这个名头而已。

户部尚书的工作,由于他的算学极佳,脑子也转的快,倒也不算繁重。

学校的工作,大家也都看到了,现在步入正轨,也算是告一个段落了。

哦,还有他上次和皇上说的博物馆和报纸存储馆的事,他只需要把计划书和建筑图纸画出来,交给皇上就可以了。

修建工程自然会有专业的人去办,就比如这两项任务会落在工部的头上。

李延清现在是按部就班,每天早上上朝,上完朝后,就去户部或者是学校。处理完公事之后,就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

朝堂上大大小小的官员的宴请,能推的一律推了,不能推的,也强行找个理由推了。

反正极力邀请他去赴宴的,肯定是有求于他的。

他这人啊,最不喜欢有人走后门了。

要是公事上的事情,走正规程序,他自然会见他们。

要是私事,那就出门右转,好走不送。

尤其是那些还想着给他送女人的,那简直就是他的仇人,处心积虑的想要破坏他的家庭。

李延清除了偶尔会和几个好友聚一聚之外,其他时候就围着自家老婆和孩子。

说到他的那几个好友,现在发展都不错。

梁柏文宣阳府的知府任期到了之后,由于在任期间功绩斐然,就被一纸调令,调入京城吏部做了侍郎。

他年轻,会来事,还会说话,而且家中的背景深厚,在吏部混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现在吏部尚书已经不怎么管事了,都是他和另外一个侍郎在管着吏部。

等到吏部尚书致仕之后,他很大可能会接受吏部尚书的位置。

他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在家庭上也是和和美美。

前不久,他媳妇儿又给他生了一个闺女。

可可爱爱、软软乎乎的闺女,可把李延清眼馋得够呛。

恨不得直接去他家,把小闺女给偷过来。

梁柏文和李延清相处久了,某些观念上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娶了媳妇之后,就离其他女人远远的。就连他媳妇怀孕之时,主动提起给他纳妾,他也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跟李延清处的好的人,真的很容易受他影响。

就比如柳锦鸿和彭韶齐也是一样的,四个男人坚守男德,洁身自好。

后院里干干净净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嫡出的。

柳锦鸿比李延清晚入仕三年,现在也是一府的父母官了。

李延清刚刚回京的时候,他刚刚被外派出去。

他们四个人,注定因为个些原因,难以相聚。

现在就只等他们年华老去,开始抱孙子的时候,可能就能在一起攀比自家的孙儿了。

有了李延清的治理郡县的经验在,柳锦鸿的路好走了许多。

每每遇到了问题,他都会写信给李延清寻求帮助。

他们来信的内容最多的便是,柳锦鸿在哪里哪里发现了哪个新东西,写信来问李延清,这个这个东西要怎么发展?怎么利用起来?

还有他所在的地方有哪些特别的地势,特别的气候,问李延清,大致的发展方向。

有了李延清这个外挂,等柳锦鸿任期满,回京的时候,连升两级不是梦。

他们最近的一封信里,讨论的是,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就开始着手在当地修建学校。

李延清还建议他,修一座文化交流中心。

彭韶齐的话,也和柳锦鸿一样,在外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