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龙藏也一直有这个担心。
“我也感觉是这样。二十多年前,忽然蹦出来了一部《周典》,没隔两年又出来一套《殷书》,期间又零零散散出现了一些散落的次一等典籍,导致了武道圈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批气劲高手依据这些东西应运而生。现在,似乎开始波及到‘大夏’了。单是我留意到的一些关于夏篆的东西,就足足有三次了,还不算小苒脖子上那枚玉坠。”
这些,几乎是武道圈子里公开的秘密了。
想当初,一部奇怪的《周典》出现,成就了当今天下第一高手厉王庭,至今稳居武道霸主宝座。而且随后又出现了一些零散的、相关的功法,也让原本一些普通的练家子,拥有了修炼气劲的法门,结果衍生出不少修炼气劲的门派。
而后没多少年,掌握了《殷书》的大宗师顾千秋横空出世,在江湖之中打下了牢不可破的霸主地位。他和厉王庭一个在庙堂、一个在江湖,两大巨头。
而厉王庭现在的身份,就是国家禁卫局总指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武道圈子也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即“殷系”和“周系”。分不出孰高孰低,孰优孰劣,都有问鼎武道极致的可能。
厉王庭之所以力压顾千秋一线,众人觉得也只是因为他出道早了两年,多修炼了两年。
当然,以厉王庭为代表的官方一派,修炼的以“周系”功法为主;而以顾千秋为代表的江湖人士,修炼的以“殷系”功法为主。虽然其中不乏特例,但是主流大体如此。
难道,现在要石破天惊地蹦出来关于“夏”的东西了吗?
夏、殷、周,这是华夏最古老的三个朝代,也是华夏历史记载最语焉不详的时期,那些历史模糊如烟云。假如《周典》和《殷书》之后,又蹦出来了关乎“夏”的东西,那可就惊人了,而且会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某些家伙暗中捣鬼,故弄玄虚混淆视听。
二姐揉了揉脑门儿说:“总觉得这事儿挺玄乎的。不过,真要是有这些东西的话,那你可就占了大便宜了——你识字,嘿。”
识字!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通俗到家的两个字,但确实至关重要。
据说,当初厉王庭虽然出身军旅,是一位普通战士出身,但是对于大周时期的金文非常感兴趣,研究的也很深。退役之后遍访名家,对于周朝时期文字的掌握和了解不亚于一位专家教授。
所以,他吃透了《周典》。
当然,能认得出是一回事,更重要的还是修炼时的努力、悟性,加上一些机缘。但是从他身为一个普通士兵,却有那么大的钻研劲头儿,而且最终能在学问上达到那样的高度,至少已经说明他有三个方面的巨大潜质——毅力、悟性、聪明!
至于说江湖大宗师顾千秋,在殷商甲骨文的研究上面同样是一位大家,这一点也是公认的。
所以说,“识字”是件很了不得的事情。
也正是为此,能够精通古字的家伙,其价值甚至不亚于陈岐黄那种奇才,也正是各大势力极力招揽、甚至强掠的对象。
而更加要命的是,殷商甲骨文好歹有迹可循、已经被研究了不少成果,而周朝金文更加大众化一些。加上由于武道大兴而引发的研究热潮,使得这两种文字被研究的越来越透彻。
可是,对于夏篆的研究却始终处于起步阶段。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历史更久远、流传下来的考据资料太少,二来是因为当今武道两大流派就是殷、周,所以关乎“夏”的东西显得不是太重要。
只有一些比较有远见的势力,开始组织对大夏时期的钻研发掘。因为大家都在考虑,夏商周三代已经出现了两大流派,鬼知道有朝一日会不会蹦出一些关于大夏的东西?
所以,谁做到了先行一步,自然谁就会在可能出现的机遇面前把握先机。这已经是被证明了的——厉王庭和顾千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催人奋进的例子。